诡道人生正文 第九十章 球技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诡道人生诡道人生正文 第九十章 球技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原来辩论学识的较量的确有生吞活剥的背诵。然而这也不能说明辩论就是假的。

    哪一门学问的累积不是由生吞活剥的背诵开始的呢?且不论古人幼年启蒙,靠的是背《百家姓》、《千字文》;且不论当代学子求知,往往也要背圆周率、周期表,单单就辩场上的种种辩题而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到个人婚姻,大到社会变迁,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辩手又非前知五千年,后晓一万载的神仙,要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将辩题涉及的领域一扫而光,还要融会贯通,只能是

    “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于是只有先蜻蜓点水,死记硬背一番。

    但是人不是机器,无论是生吞活剥还是细嚼慢咽,吃下去的东西都不免要消化。

    而只要消化了,别人的东西也就成了自己的。这也就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道理。也许辩手在比赛时的话语(尤其是专业性知识)大多都不是自己的独立见解,然而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前人的发现也不可不谓是一种成功,因为辩论毕竟不是做论文。

    至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这些似乎已有让人生厌之势的辩论必备之物,其实只要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真能仔细体会涵泳,诵读诵读对于自己的见识修养也是善莫大焉的。

    其实真与假,恐怕差别也只在一个

    “心”字:用心去论,则背诵也能由生吞活剥而入游刃有余,背出真才实学来;反之,就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再振振有词的宏篇大论也不过是狐假虎威,装腔作势。

    原来辩论也只是为争个输赢胜负而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我们也不能说辩论技巧就是恶的。

    既然辩论是一种竞赛模式,那么争强好胜乃天经地义,在规则允许内无所不用其极又有何不妥?

    论辩双方立场都具有片面性,辩手在场上作的就是要在指出对方荒谬的同时掩护自己的弱点。

    于是攻击时危言耸听,防守时文过饰非自然在所难免;于是双方在论辩交锋时

    “避实就虚”,

    “避重就轻”,刻意回避对手一些直击要害的问题也就成了战术必要;于是双方在破题立论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有意在文字上云遮雾绕,偷换命题也就成了战略安排。

    总有人用

    “唇枪舌剑”这等弥漫着兵戈之气的词语来形容辩论赛。如果真的辩场如战场,那么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辩论斗智使诈,实在无可厚非。

    如果真有人在辩场上老老实实的接纳对手观点的合理之处,坦承己方的片面极端,那无疑是把辩论当作了讨论,就好像扛着仁义大旗上阵的宋襄公,人是好人,只可惜表错了情,入错了行。

    而这般温良恭俭让的辩论赛想来也不会有多高收视率。辩论中的善与恶的区别,其实只在于是否有

    “节”,这

    “节”就是辩论赛的种种规则。只要小心别把赛场上的辩驳当作了谩骂,把赛场下的亲善做成了

    “猫腻”,耍小聪明没了

    “节”,出了格;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之下辩手们是尽可以

    “尔虞我诈”,

    “勾心斗角”的——不是说辩论是智慧的较量吗?原来辩论真的与宇宙人生并无多大关系——至少从结果来看是这样。

    当辩论曲终人散,地球不会停止转动,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人们还是在按部就班的生活。

    善男信女不会因为

    “人性本恶”就灰心丧气,邪奸大恶也不会因为

    “人性本善”就放下屠刀;哲人不会因为

    “知难行易”就在享受生命的同时放弃对生命本质的追寻,探险家也不会因为

    “知易行难”就躲在阁楼里翻地图而不再扬帆远航;黄金分割率不会因为

    “美是主观感受”就被美学扫地出门,

    “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会因为

    “美是客观存在”就成为痴人说梦;辩论不会因为

    “真理越辩越明”就被世人奉为无尚威权,辩手也大可不必因为

    “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就要回家买红薯。然而就如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类还是要思考一样,宇宙人生也许不会因辩论而改变,但我们对它们的辩论还将继续下去。

    “男人女人谁更需要关怀”的论辩使我们理解两性的和谐对社会多么重要;

    “城市交通问题主要是设施问题还是管理问题”的论辩使我们看到解决都市繁华背后愈演愈烈的路车矛盾的紧迫,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的论辩使我们认识人类在自身和自然间的痛苦抉择,

    “应不应以成败论英雄”的论辩使我们质疑当今这个物质化的世界中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贞还是顽固。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因为它不是真理,辩论的过程才重要,因为它能使我们接近真理——虽然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真理。

    而尤其当辩论逼着我这样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去了解,去学习,去思考平常想都不会去想半秒钟的环保问题、世贸问题乃至克隆问题的时候,辩论才更显出它的效用:至少一个辩手不会因学理工而不知道汤因比,不会因学文史而没听过凯恩斯。

    辩论使人抛弃惰性,开放头脑,接受信息,重构新知。辩论也许不会更改宇宙人生,但能使你眼中的宇宙人生更大,更广阔!

    不知道人是不是真的有前生后世,六道轮回;也不知道人的五官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感知。

    想来我妈妈的确是认为有的。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打小我妈训斥我最常用的一句话便是:“你前世一定是个哑巴,要不怎么这么多话?”而最令我感动的一句问候却是:“你的嘴巴跟着你累不累?”——老师就没有这么客气了,于是小学时几乎每学期的操行评语在

    “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之后总挂着一条

    “希今后遵守课堂纪律,不要随意讲话”的尾巴。好在我那时已经半明白半糊涂地读过了《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知道千百年前,咱这华夏大地上也曾出现过以三寸不烂之舌挂相印、拒强敌、纵横捭阖、安邦定国的苏秦、张仪、诸葛孔明一号的人物,因而也不会因为被人批评患了

    “口舌多动症”就觉得还不懂伤害的心灵受伤;还未

    “开光”的颜面无光。甚至恰恰相反,倒催着我生出了几分

    “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灰飞烟灭”的非分之想话虽如此,刚上中学时被问及爱好专长,我心中仍不免忐忑:球技精湛,琴声悠扬,舞姿曼妙都可称一技之长,至于说话,却谁人不会呢?

    不曾想公元一九九三年,狮城辩论名声鹊起,复旦四才子以能言善道饮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令无数少年学子尽折腰。

    想不到说话也能说出这般造化,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感天人、通古今。

    于是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我挺直腰板,扬眉吐气,大声宣告:“本人爱好(现在时)专长(将来时)是辩论!”爱辩论当然要看辩论,看辩论当然是为了懂辩论。

    几年辩论看下来,我也自觉摸出了些门道。辩论是什么?辩论当然是语言美的展示。

    从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再到

    “如何永葆和平,让那口衔橄榄枝的白鸽自由飞翔,我们尚无良策;如何更好的保护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还知之不足;如何从根本上抑制人性的贪婪和自私,让真善美的甘露遍洒心田,我们仍在探求”,这些诗一般的话语怎不让我等观众热血沸腾、击节叫好?

    辩论是什么?辩论当然是知识的较量。君不见辩手们在场上开口孔孟,闭口康德;唐诗宋词,挥洒自如,四书五经,信手拈来;《人口论》、《财富论》、《资本论》,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更是如数家珍——何止是胸中自有百万兵,简直是个个大脑里有一部不列颠百科全书,这又怎不叫我等门外汉五体投地,钦佩莫名?

    辩论是什么?辩论当然是探讨真理的舞台。瞧瞧这些辩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不破不立还是不立不破”,多么严肃理性,事关人类之运命,社会之演进。

    瞧瞧这些评委:人人都顶着知名教授,资深学者的头衔,莫不是饱学鸿儒,人中龙凤。

    再瞧瞧这些辩手:正襟危坐于辩台之后,发言时慷慨激昂,沉默时若有所思;维护己方观点斩钉截铁,反驳对方立场痛心疾首——一位知名辩手不是有如是评价吗?

    叫做

    “以学心听,以公心辩”。这派头、这架势,无不在昭示人们,这可不是菜场小贩的讨价还价,而是崇高、庄重的真理之辩呀!

    正当我津津乐道于辩论,孜孜以求于舌战之时,实在没想到与它的

    “第一次亲密接触”竟会来得这么恰到好处。我就读的中学为了参加当地电视台的一次节目,居然也要举行辩论赛了!

    我兴冲冲地报了名,兴冲冲地参加了比赛,甚至还兴冲冲的作为学校的代表去电视台录了节目。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比赛就像一场闹剧,我们抽到的辩题立场是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一个绝对的谬论,而且最后主持人竟宣布双方平手,不分胜负!

    不过当时我倒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准备了一番。只是越准备就越觉得泄气——为什么这辩论和我想的大不一样呢?

    分明是一句没有道理的话,还要强词夺理,卖力支持。结果在辩场上我只有硬着头皮,不理睬对方任何问题,只自顾自的用从电视上偷学来的三脚猫的功夫,满嘴名人名言,成语俗话,比喻笑话一个一个往外扔。

    不料效果还不错,对手被砸得昏头昏脑不说,观众也有不少被唬得呼啦啦鼓掌,甚至还有人赞我口才出众。

    但我却是彻底糊涂了。辩论究竟是什么呢?难道言不由衷,胡搅蛮缠,巧言令色也是辩论的应有之意?

    “也许是这种比赛水平太低吧?”我对自己解释说,不过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好在不久以后我就面临每个中国中学生的生死关头——高考了,正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题海里。

    心下一横,便把这剪不断,理还乱的辩论疑问扔到了爪哇国。

    原来辩论学识的较量的确有生吞活剥的背诵。然而这也不能说明辩论就是假的。

    哪一门学问的累积不是由生吞活剥的背诵开始的呢?且不论古人幼年启蒙,靠的是背《百家姓》、《千字文》;且不论当代学子求知,往往也要背圆周率、周期表,单单就辩场上的种种辩题而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到个人婚姻,大到社会变迁,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辩手又非前知五千年,后晓一万载的神仙,要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将辩题涉及的领域一扫而光,还要融会贯通,只能是

    “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于是只有先蜻蜓点水,死记硬背一番。

    但是人不是机器,无论是生吞活剥还是细嚼慢咽,吃下去的东西都不免要消化。

    而只要消化了,别人的东西也就成了自己的。这也就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道理。也许辩手在比赛时的话语(尤其是专业性知识)大多都不是自己的独立见解,然而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前人的发现也不可不谓是一种成功,因为辩论毕竟不是做论文。

    至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这些似乎已有让人生厌之势的辩论必备之物,其实只要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真能仔细体会涵泳,诵读诵读对于自己的见识修养也是善莫大焉的。

    其实真与假,恐怕差别也只在一个

    “心”字:用心去论,则背诵也能由生吞活剥而入游刃有余,背出真才实学来;反之,就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再振振有词的宏篇大论也不过是狐假虎威,装腔作势。

    原来辩论也只是为争个输赢胜负而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我们也不能说辩论技巧就是恶的。

    既然辩论是一种竞赛模式,那么争强好胜乃天经地义,在规则允许内无所不用其极又有何不妥?

    论辩双方立场都具有片面性,辩手在场上作的就是要在指出对方荒谬的同时掩护自己的弱点。

    于是攻击时危言耸听,防守时文过饰非自然在所难免;于是双方在论辩交锋时

    “避实就虚”,

    “避重就轻”,刻意回避对手一些直击要害的问题也就成了战术必要;于是双方在破题立论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有意在文字上云遮雾绕,偷换命题也就成了战略安排。

    总有人用

    “唇枪舌剑”这等弥漫着兵戈之气的词语来形容辩论赛。如果真的辩场如战场,那么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辩论斗智使诈,实在无可厚非。

    如果真有人在辩场上老老实实的接纳对手观点的合理之处,坦承己方的片面极端,那无疑是把辩论当作了讨论,就好像扛着仁义大旗上阵的宋襄公,人是好人,只可惜表错了情,入错了行。

    而这般温良恭俭让的辩论赛想来也不会有多高收视率。辩论中的善与恶的区别,其实只在于是否有

    “节”,这

    “节”就是辩论赛的种种规则。只要小心别把赛场上的辩驳当作了谩骂,把赛场下的亲善做成了

    “猫腻”,耍小聪明没了

    “节”,出了格;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之下辩手们是尽可以

    “尔虞我诈”,

    “勾心斗角”的——不是说辩论是智慧的较量吗?原来辩论真的与宇宙人生并无多大关系——至少从结果来看是这样。

    当辩论曲终人散,地球不会停止转动,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人们还是在按部就班的生活。

    善男信女不会因为

    “人性本恶”就灰心丧气,邪奸大恶也不会因为

    “人性本善”就放下屠刀;哲人不会因为

    “知难行易”就在享受生命的同时放弃对生命本质的追寻,探险家也不会因为

    “知易行难”就躲在阁楼里翻地图而不再扬帆远航;黄金分割率不会因为

    “美是主观感受”就被美学扫地出门,

    “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会因为

    “美是客观存在”就成为痴人说梦;辩论不会因为

    “真理越辩越明”就被世人奉为无尚威权,辩手也大可不必因为

    “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就要回家买红薯。然而就如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类还是要思考一样,宇宙人生也许不会因辩论而改变,但我们对它们的辩论还将继续下去。

    “男人女人谁更需要关怀”的论辩使我们理解两性的和谐对社会多么重要;

    “城市交通问题主要是设施问题还是管理问题”的论辩使我们看到解决都市繁华背后愈演愈烈的路车矛盾的紧迫,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的论辩使我们认识人类在自身和自然间的痛苦抉择,

    “应不应以成败论英雄”的论辩使我们质疑当今这个物质化的世界中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贞还是顽固。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因为它不是真理,辩论的过程才重要,因为它能使我们接近真理——虽然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真理。

    而尤其当辩论逼着我这样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去了解,去学习,去思考平常想都不会去想半秒钟的环保问题、世贸问题乃至克隆问题的时候,辩论才更显出它的效用:至少一个辩手不会因学理工而不知道汤因比,不会因学文史而没听过凯恩斯。

    辩论使人抛弃惰性,开放头脑,接受信息,重构新知。辩论也许不会更改宇宙人生,但能使你眼中的宇宙人生更大,更广阔!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诡道人生》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诡道人生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诡道人生》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