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1章 建设船厂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一卷 第21章 建设船厂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船匠到位了,接下来就是建设船厂和码头。

    有了银子开路,临高县衙的办事效率空前的高,征发徭役的布告很快就贴了出来。

    临高县户籍在册人口将近一万,这次征发徭役要求每户出一人,除去老弱妇孺,以及有功名者和以钱免役者,实际到位的大概一千多青壮。

    按平日的效率,这一千多人要全部集合前往指定地点,没有个把月是做不到的。县太爷这次很卖力,请示知府大人后,派出所有衙役赶赴各村,对各村里长发了狠话,十日之内不赶到博辅,今年粮赋加收三钱“火耗”。

    “火耗”起于明代万历年间,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就有了火耗。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差额就归官员了。而且,“火耗”不断加重:一般州县的火耗,每两达二三钱,甚至四五钱。偏僻的州县赋税少,火耗数倍于正赋。

    临高县正赋不高,火耗就是各村最大的负担,现在火耗定额每两三钱,再加三钱就是每两六钱,那就真要了老命了。

    虽然实际上知府大人和县太爷是否真敢这么干还是存疑——因为容易激起民变——但是没有人敢去赌县衙不敢这么做,最好的选择还是乖乖地把人送到指定地点,反正现在已经是六月了,农忙快要结束,青壮们服徭役还能减轻家里的口粮消耗,而且去的地方又不远,就在本县境内。

    在县衙空前绝后的高效率运作下,一千多名青壮十天内陆续到位,在衙役的押送下赶赴博辅——无一例外都住进了木板屋。刘烨银子开路,工匠们日夜赶工,建木板屋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整个博辅成了一个庞大的工地,到处都是砍伐的木材。

    这时,博辅造船厂的管事梁小明进行了建厂前期勘察工作。来到博辅,他被人山人海的景象震住了,梁烨的大手笔和高效率让他折服。

    在他的规划下,博辅造船厂的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预计建造五个船坞。这个时期的船坞,与旧时空现代化的船坞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就是在岸边挖个大坑,三面接陆一面临水,在其中造船,船造好后,引水入坑,船漂起驶出。

    当然,来梁小明建造的船坞没有如此简陋。他指导建设的船坞是典型的干船坞:其基本组成部分为坞口、坞室和坞首。坞口用于进出船舶,设有简易挡水坞门,用于船坞的排灌水;坞室用于放置船舶,在坞室的底板上设有支承船舶的龙骨墩和边墩;坞首是与坞口相对的一端,其平面形状是半圆形,与坞室相连,在这里安装和修理尾舵。

    当建造船舶时,首先将坞内水体排干,于龙骨墩上建造船体。建完的船舶出坞时,首先向坞内灌水,至坞门内外水位齐平时,打开坞门,牵船出坞。

    建造船坞工作量最大的就是挖坑,土方量很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就是坞室内的龙骨墩,必须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制成,以便承托起巨大的船体,另外由于经常要浸泡在水中,还要有良好的防腐性。

    这些事梁烨全权委托给梁小明了。

    梁小明在刘烨的鼓励下全身心投入了造船厂的建设。

    期间梁小明还与有经验的船匠沟通交流,毕竟要充分听取本地技术人员的建议,才能更好的建设。

    博辅造船厂的建设就在今年的六月底正式启动了,整个临高县都被卷进了这个工程。为了解决一千多名民夫的吃饭问题,刘烨挥舞着银子,开始了全县范围的粮食收购。

    唐家的一百多亩地还没有收粮,就算到了收粮季节也无法满足需要,加上杭州的万花楼,现在刘烨要养活两千多人。要粮食他没有,他穷的只剩下银子了。

    临高县不是产粮大县,好在琼州四季无寒冬,全年气候均十分适宜水稻生存,水稻一年三熟,各地存粮还是不少,市价粮食每石二两银子,刘烨直接以三两收购,把临高县内的存粮买了大半,带来的副作用就是米价上涨,要买粮吃的老百姓均感叹米价腾贵,生活艰辛。

    县衙内的县太爷都被惊动了,作为父母官,米价这个敏感的民生问题是他必须关注的,如果是在内陆人口稠密的地区,米价上涨引发暴动也是常事,甚至成为很多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刘烨承诺船厂建设完成后,打发民夫回家,大规模粮食收购就会终止,米价上涨只是暂时的,为了安抚父母官大人,他以临高官办博辅造船厂的名义献上一百两银子。

    刘烨的承诺和一百两银子,县太爷非常满意。至于银子则没有入官库,进了他老人家的腰包。

    六月中旬,林机器带着十几艘“临高拖风”返回了博辅。

    这里的港口码头建设与船坞是同步的,由于没有合适的材料,码头只能使用木制栈桥,不过也初步具备了停泊船只卸货的能力。虽然暂时无法停靠大吨位船型,供这种排水量几十吨的船型停靠还是毫无问题的。

    这次迁移行动把调楼村全部人口和家当都搬过来了,妇孺老人占了一半,下船的时候热闹非常,大人喊,小孩闹,其中又夹杂着女人的喊叫,到处可见锅碗瓢盆,间或还有几只鸡鸭乱飞——不知谁把还在下蛋的母鸡也带来了。

    刘烨关注的是造船的材料,他叫上梁小明,在林一山的陪同下察看了这批重要物资。

    木材很多,都是随船拖过来的,包括樟木、杉木和松木,足有五百多根;各种硬木:海南檀木、广东荔枝木和铁力木也有百十来根,上千根的粗细竹材。还有生铁、桐油、黄麻、白麻、棕毛、蛎壳等各种材料。

    梁小明对这批物资表示满意,樟木、杉木和松木可以用来造民用运输船;硬木可以造战舰,少是少了点,造小型盖伦船还是凑合。

    不过他补充说明,铁力木太硬,不好加工,不是太理想的战舰材料,英国等欧洲海上强国一般都用橡木,其特点是耐腐蚀、耐冲击并且遭到炮击后飞散的木屑少。

    对于码头建设,他也提出了建议,作为规划中的军港,必须要坚固耐用,现在匆忙建成的码头显然无法适应长期运作的要求,怎么看都像是过渡期的半成品,英国的军港都是花费好几年时间才建成,一般都是石头砌成。

    对于码头建设,夏天南也犯了难,花几年时间建造港口,他没这个时间,没等他港口建成,说不定哪天海盗就打来了。

    而要同时符合坚固耐用和快速建造的要求,只有用水泥这个大杀器,可是17世纪上哪找水泥呢?

    交代了林一山等人安置调楼村众人,刘烨拉住梁小明:“明子,又有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你了,我们建造码头和船坞,以及将来炼铁、兵工厂的建设,都需要水泥,我不懂水泥配制,只能靠你了。”

    梁小明跳了起来:“你当我是万能的啊,需要什么就能掏出什么!

    刘烨听到,也觉得有点强人所难,他抓了抓头,说道:“我们不需要现代化高品质的混凝土,只是够现有条件下使用就行了,简单来说,就是能快速建造,而且比传统材料坚固耐用就行了。能不能想想办法,土法水泥也行啊。”

    他点点头说:“可以,回头我试试,得先建个烧石灰的立窑。”

    看起来有门,刘烨大喜,殷勤地说:“老规矩,你负责技术,其他事交给我了。等船厂的建设告一段落,你就开始弄水泥。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