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4章 陆战开战前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一卷 第114章 陆战开战前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南园。

    听了梁小明关于这次海战的战果报告,刘烨等人大受鼓舞,虽然知道自己的海水力量超越了这个时代的水准,但是没经过实战检验之前还是心里打鼓。没想到战果还超出了预期:梁小明原本预计能够击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船,实际当场击沉和事后追击一共把一百多艘船送入了海底,这已经接近船队总数的一半,另外还抓了一千多俘虏。

    按照梁小明的估计,官军连死带降五千人总是有的,换而言之,逃走的最多一万人。

    刘烨沉吟起来:加上招降以前知府大人的卫兵的三百人,扩充后的护卫队也就一千来人,对上官军剩下的一万人,1:10,人数上还是处于绝对劣势。而且这次官兵都是营兵,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督抚的标营等精锐,绝非上次琼州府把卫所、农民和乡勇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这次海战打的不错,打掉了官军三四成的兵力。不过剩下还有将近一万人。你们说说,该如何迎敌?”刘烨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石英站出一步:“我方满打满算也就一千来人,对阵一万多人,唯一取胜之道唯有依据火器优势严防死守,尽量消耗官军兵力。”

    严光赞同:“敌众我寡,石英所言极是。我方火器犀利,远在官军之上,这是最大的优势。广东营兵如何我虽不清楚,但是南京城内号称精锐的各部营兵,其火器也仅有红夷大炮和弗朗机炮而已,鸟铳不多,多数还是依仗弓箭刀枪。”

    刘烨手托下巴,沉吟道:“我护卫队是全火器部队,有轻便的火炮支援,如果阵地防守确实有极大优势,问题是到哪里防守,临高县城吗?”这时候,他略微有些后悔,县城的城墙貌似拆得太早了点。

    严光仿佛知道了他的心思,当下连连摇头:“主公既然想携此次大胜之机受抚,就算县城城墙还在,也还是不要依靠临高县城防守的好,这必定逃不过一个攻陷县城的嫌疑,上报朝廷后,招抚的难度大得多。最好依靠博辅,给征剿的官军一个台阶,给总督府一个台阶,这样招抚就有了转圜的余地。”

    “可是不依靠城墙,平地又如何防守,官军四面八方而来,如何抵挡十倍的兵力?”

    梁小明考虑了一番,提议道:“不如在博辅外建个棱堡?”

    棱堡?刘烨楞了一下,问道:“是不是欧洲的那种星型城堡?”

    “正是,棱堡是古代堡垒的一种,其实质就是把城塞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一来,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在两到三个的棱堡面火力打击范围内,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比起普通城墙,这样的防守方式效率高得多。”

    “可是官军此刻肯定已经到达了琼山,最多休整两三天,效率高的话,算上行军耗费的时间,七八日内就能打上门,此时建棱堡,还来不来的及?我记得欧洲棱堡都是石头或者砖建成,就算建个小点的,没有几个月恐怕不行?

    梁小明说道:“不用,只建两人高的工事,然后用土垒建成也差不多了。接着顶端用红砖砌顶,再用水泥浇筑,方便部署火炮。”

    “恩,这个可以有。不过,泥土垒的堡垒,又怎么进出?总不能用绳子吊上去?”刘烨问道。

    李二狗虽然是半路出家的包工头,但是基建工程做了不少,对于土木建筑也颇有心得。他提议:“可以开一门,边框以砖石砌成,水泥浇筑,顶部用坚木横置,这样泥墙也能有门以供进出。”

    众人皆称赞此法可行。这样一来,人员和火炮就能运进堡垒之内。

    刘烨部署迎敌对策的同时,琼山县,府城内,广东渡海大军主帅何如宾正在考虑如何挽回局面。

    海上遇袭,何如宾以屈辱的方式从战场上逃走,保住了性命和大半兵力。抵达琼山后,一想到还未正式开战就折损这么多兵力,不但愧对制台大人的信任,自己的名声和前程可能毁于一旦,一时想不开,欲自尽谢罪,被亲兵和幕僚拼死拦下。

    左右劝解道:“好在大半兵力得以保存,将军不必气馁。贼人越是依仗战船,越说明其陆上战力有限,以万余精兵从陆路进剿,定能战而胜之。”

    何如宾觉得有理,贼人的船炮虽然极其厉害,但是总不能把船搬到陆上。到了陆上,打仗还是看谁的兵力多,自己剩余兵力虽然暂时没有清点,但是八九千人至少是有的,再把本地卫所军和乡勇动员起来,一万多人还是凑的出。

    想到这里,心情略微好了一点,对幕僚说道:“本官原本想在琼山逗留几日,振奋当地士绅百姓之民心,扬我朝廷天军之威。可是在海上遭此一劫,士气大跌,须得立刻开拔,免得拖得越久,士气越萎靡。”

    左右纷纷附和,俗话说哀兵必胜,虽然大军受挫,影响士气,但是军中上下定恨贼人入骨,军心可用。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渡海大军以明军罕见的高效率清点队伍、备齐粮草,责令琼州府凑出一千多卫所军和乡勇的混编部队,于三日后开拔。

    何如宾率大军从琼山出发,沿着驿路一路向前开拔。在打仗上,他的态度依然是以持重为上的,为此他一出琼山,就派出大批探马和细作打探情况。

    潮州参将童以振率领着十几员偏将,二千多名士兵走在前边。最前面是他手下千总何湛然率领的三百名骑兵,准备在路上一旦遇到敌人就迅速攻击,掩护后面的大队步兵和火器展开。

    骑兵是很有用的兵种,但是广东没有许多骑兵可用,所以全军只带了八百骑。何如宾认为在海南骑兵用处不大,这次剿贼多半以围困为主,骑兵多带亦无用。

    惠州参将严遵诰率领二千士兵断后,他们之前是的总镇火器营——虽然火器营主将左武卫海上遇袭后下落不明,但火器营的多半兵力和重炮还在,以营中千总李漠代为统率——重炮大多用牛牵引,又有很多车辆,所以行进速度很慢,走在倒数第二。在火器营之前是云梯营。这是专门用来攻城夺寨的专业部队,六百名云梯兵带着拆卸开来的云梯和许多器械,万一需要直接攻寨就由云梯兵来担任突击前锋。

    镇标营中军守备孙昌祚,叶正芳率领着十几员亲将,一千五百名标营士兵和五百名何如宾的家丁护卫老营。何如宾带着他的亲兵和一部分主要将领走在老营之前。驿路上人喊马嘶,烟尘滚滚。

    尽管前几天接连下雨,但是这几天天气稍好,阳光便非常灼热,加上路上灰尘很大,许多士兵没走多少路就把随身瓦罐和皮囊里的水喝光了。几乎每到一条河水清澈的河流边,士兵和马匹就会挤到河边去喝水,人挤马嘶,乱作一团。

    “告诉各位将军,人马快走”,何如宾催促着手下的将领们,不让士兵们在河边逗留太久,免得扰乱行伍,被敌人乘隙突袭。

    但是敌人显然没有突袭的打算,包括全军涉水渡河的这样的高危险状态下,探马也没有发现近处有敌人活动的踪迹。放出去的塘马不断的送回四面平安的报告,何如宾稍稍放心。

    “传令各军,不许拖延!”他命令道。

    琼山到临高之间的里程正常行进只有两日路程,如果按照官军平均每天走二三十里的速度,这点路可以走上四五天。

    但是琼州和别处不同,沿途州县人烟稀少不说,农村也非常贫瘠,除非象琼山、儋州之类有储备有大量粮食的官仓的州县,否则根本无力供应一支大军,如果按照还照老规矩慢腾腾的行军,反而会把军队携带的粮食提前耗尽。何如宾吩咐众将,督促各部尽快前进。

    驿路开始逐渐从海边转向内陆,走了许久后,何如宾看日已西斜,估计已经到了申初时分。他眺望四周,远近都是起伏不定的丘陵山地,距离驿路不远的地方是一座小山,草木繁盛。他一提马缰,策马走到驿路旁的一个小山坡上,他的亲兵和将领们也赶紧跟了过来。

    何如宾骑的是一匹蒙古骏马,非常神骏。鞍子、辔头和马镫都是黄铜所制,出发前亲兵已经为他擦得闪闪发亮,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左手拉着缰绳,右手提着鞭子,注视着望着身边源源不断的前进的人马和大旗,海上遇袭惨败带给他的挫败感冲淡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势在必得的感觉。

    “汤参将……”他叫了一声。

    “卑将在。”琼崖参将汤允文此次也在大军之列,因为是琼州本土武将,熟悉各处地势和风土人情,虽是水师将领,也伴随何如宾左右,随时参赞军机。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