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昭皇李宗煦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燕昭双将录 第四章 昭皇李宗煦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万康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距离燕国南渡天戈江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之久。

    在最初的几天内,燕军势如破竹。以琮州为起点,他们向三个方向的进军都获得了正常来说几不可能的成绩。原因有很多,士兵训练不够,应敌意识不强,将官缺乏智慧经验,还有不知道已经安插了几年的细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结果的成因。

    但是他们的顺利总还有结束的那天的。总不可能窝囊地放任着这一个缺口一直裂到都城梁京。高锦夏老将军临危受命,紧急从各地或征或调弄来了四十万兵马,浩浩荡荡开往琮州辖地。

    或许是之前的进军太过顺利,燕国的军队应对陷阱的能力真是退化了不少。在四面八方,同时着了不少的套子。惨重的损失使燕国开始收缩战线。直到如今,琮州外围成了双方对峙的前线。

    散兵游勇在战争中会变得更加精锐。与之相对的,代价会比训练惨重到无数倍。随着高锦夏的军团日益锋锐,燕国的军队开始小心翼翼,不敢轻易推进。一个多月后的今天,局面已然僵持,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和平。

    梁京的一处朱色大殿里坐着三个人,三个位高权重的人。

    身居末位的是昭国镇国大将军马澄江,在他右面的是昭国丞相归凌云。

    至于能坐在他们文武二臣的上位,另一个人的身份当然呼之欲出——昭国天子李宗煦。

    身着黄袍的那个人呵呵笑着,看起来心情不错。

    “预计春天就能将燕军逐出么,虽然有些够久,但总归是个好事。藉由此役,我们也算是上下整肃了一通,若是一切顺利,那或许这场战争不算是昭的一场灾祸。”

    “陛下,将军所言,的确有理,只是我怕……”丞相欲言又止。

    “爱卿但讲无妨,此地只有三位老友罢了。”李宗煦向他摆摆手。

    “那,依臣之见,琮州离梁京是不是太近了些?”丞相看起来正一点点地拿捏着言辞,看起来很是谨慎。而且他一边说着,一边弯曲了自己的右拇指,在天子面前轻轻晃了两下手。

    “哦,是么?”李宗煦陷入了沉思。

    他当然能够理解丞相话中的意思,而且很透彻。丞相那手势是个“四”,大概是指高锦夏那四十万大军。琮州离梁京的确不算远,高锦夏若是拨回马头,直取梁京,那大概是谁都挡不住的。

    高老将军的确忠诚,但还是不可不防。毕竟他姓高不姓李。更何况,若是他手底下有奸细提早与燕国勾结,刺杀高将军然后秘密南下梁京。而琮州防线一旦出了缺口,臧庞的兵马就可以大展宏图,前方再无艰难。

    太危险了,不可不防呐。

    在座的三个人里,只有镇国将军没摸得着头脑。

    “是很近啊,所以高将军现在压力很大啊。”话一出口,他才觉得气氛有些许不对,于是他知趣的闭上了嘴。

    谁成想,丞相接过了他的话头,“这样吧,为了减少他的后顾之忧,将他的孙辈都接到宫里来读书怎样,也好过高家的私塾。”

    马澄江沉吟半晌,“倒也好。只是高家的长孙高文远已经加冠(20岁),恐怕不适合再到宫里了。”

    “那他现在在军中么。”天子问道。

    马澄江想了一会,“禀陛下,高文远确在军中。”

    “哦?丞相,我听说苗国最近有些动作,是否?”天子转向归凌云问道。

    苗国当然有动作,事实上,苗国就从来没有没动作的时候,在九峰山脉以南,打仗早已不是新鲜事。只是那地方是云南王的封地,每次战斗,云南王都处理的不错,极少能够影响到中原。(注:九峰山位置见前言有关地图一节)

    如此看来,天子问归凌云这个问题当然不是单纯的问话了。“前方来报,的确有比较大的动作,不知陛下……”

    所谓的“前方来报”,当然是丞相自己刚刚编的,既然天子需要这个继续发挥的台阶,自己当然要给他。

    只是总会有一些看不出来的人,比如马澄江。“是么?为何此事我……”话没说完,便被李宗煦打断了。

    “既然苗国虎视眈眈,我看不如让高文远从琮州守军里抽十万兵马赶赴山南交付云南王如何?”

    “此计甚妙。”还未等马澄江反应过来,丞相便已经叩了头。

    于是这看起来彻彻底底的一步“臭棋”,就在马澄江的稀里糊涂中成立了。望着他摸不着头脑地走出大殿的背影,天子和丞相相视轻笑。

    旋即,归凌云面色一肃,向李宗煦拱了拱手,“陛下是不是有些太信任云南王了?王军本身如虎,此举我怕是在给他添翼啊。”

    李宗煦瞥了丞相一眼,“不管怎么说,云南王他姓李,当初是和我一起长大的,至于高将军,他可是姓高。”

    归凌云动动嘴,刚想再说什么,只听见李宗煦不耐烦地打断了他,面容威严,“朕的兄弟,不是你能怀疑的,听懂了么。”

    丞相点点头,“那,微臣也告退了。”

    ……

    琮州防线中的一处民居,或者说,曾经的民居。

    如今这间房子已经成了高将军的指挥帐。高将军很有老将之风,经常气定神闲地端坐这里,波澜不惊地取得千里之外的一场又一场胜利。

    可今天,他的脸上却起了波涛。

    “我的孙儿,天子降下圣旨让你出发,爷爷当然不敢拖延。只是……”

    “爷爷你不用说了,我懂。我此次南下,还不一定有没有仗打,便不带走爷爷这边的精兵了。爷爷多加保重。”

    “精兵我自然不会给你,只是文远,我们高家世代忠于大昭,万万不可生有二心,记住了么。”

    “记住了,只是……”高文远欲言又止。

    “不用为我鸣不平,天子这么做是对的。在琮州地界陈四十万兵马确实有危险,况且我年事以高,容易出三长两短;再者说,兵贵精而不贵于多,短时间没有办法做出大战的琮州,确实不需要如此多的兵马,此番调兵,对粮草的转运也是个好事,文远就不要再有怨言了。”高锦夏如此说道。

    高文远听了,长叹一声,拜了爷爷,带着兵符离开了这间民居。

    十万军队,这当然不是个小数目。年纪轻轻统领如此大军,本应当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只是这件事的动机,实在是让他高兴不起来。

    天子已经不打算掩饰他的意图了么。他轻嘲着。

    如果他是天子,他便不会调动的如此僵硬,他会分多次调兵,一次调的少一点。至于理由也不会是苗国进犯这样的蹩脚借口。他用的名义,恐怕会是调出镇守别处的江面。这样不仅将四十万大军分散,而且还能加强江南的防守,实在是一举多得。

    所以说,李宗煦真的很蠢。高文远不由地在心里骂了娘。

    与爷爷分别,当然不会是一件好受的事。底下将士不清楚,但高文远明白,爷爷已经时日无多,内伤外伤旧伤新伤都在这半入土的身子里肆无忌惮地张狂。更何况高锦夏还有老胃病。本来如今披甲上阵应对入侵就很勉强了。

    说不定就是永别了。高文远心想。

    他的心肠虽然在战争中变得坚硬,并且用这份坚硬麻痹自己,这才是军人,这才是将领,不是么。

    ……

    邵渡码头

    刘非庸在想事情,他在想臧庞到底在想什么。

    他的对面就是臧庞,臧庞看起来也在想事情。

    沉默,带着血火味道的沉默。

    入冬之后,燕军再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而今天刘非庸突然从驻地被召了过来,还以为是出了什么事,结果任务就是看元帅发呆?

    臧庞当然不是在发呆,本来他把刘非庸叫来是准备下一次进攻的计划的,结果在他到来之前,自己已经有了些眉目,不禁开始完善起来。

    有了一个打算,他这才抬起头,看到了这个早已不知道等了多久的刘非庸。

    “啊,你来了,快过来,随我看看这地图。”

    刘非庸走到臧庞近前,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是落桃湖。

    落桃湖离琮州很远,刘非庸不明白臧庞为何会关注这个地方。

    “刘将军你看,他南昭四十万大军被我们牵制在这里,无非就是想要找个机会一举歼灭我们,依我看来,大概早春时节就是他们找的机会。”

    “哦?不知……”

    “琮州虽然富饶,可并不是粮仓,我们现在的军粮,已经有好多都需要经水路运来,待到早春,我们本国的粮草不会很充足了;而且如此长的一段时间,足以麻痹我们的将士。因为外面就是敌人,我们最近好像很忽视训练这回事吧。”

    “不错,只是这跟落桃湖有什么关系?”刘非庸依然不解。

    “因为落桃湖是个好地方啊。”臧庞的脸上带着胜券在握而且讳莫如深的微笑。

    “传我命令,各军加强训练。同时点五万兵马陆续撤回,要绝密行事,不得有误。”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燕昭双将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燕昭双将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燕昭双将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