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常见病的推拿按摩方法 二、外科、伤科疾病推拿按摩 (四十七)腓总神经损伤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看图推拿按摩下篇 常见病的推拿按摩方法 二、外科、伤科疾病推拿按摩 (四十七)腓总神经损伤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腓总神经损伤属于中医学“足痿”的范畴,其典型症状是“足下垂内翻”。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外伤挤压或下蹲过久等,均可造成腓神经受损伤;糖尿病、结核性动脉炎等,也可为本病诱因。

    患者患足和足趾不能背伸,行走时易绊倒,行走时足不能举起,为用力提高下肢,使髋、膝关节过度屈曲。当足落地时,先足尖下垂,后整个足底着地,类似鸡步或马步,踝关节背伸无力,足外展、外翻无力,呈马蹄内翻垂足畸形,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有时延伸到小腿前外侧下1/3处。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2-47。

    图2-2-47 腓总神经损伤推拿按摩

    (1)患者取侧卧位,术者位于患者患侧,用双手挤捏法从患者大腿前侧到小腿外侧和足背部,往返进行挤捏治疗5~10分钟,以达到舒筋通络之效,见本图(1)。

    (2)术者用拇指按揉患者髀关、伏兔、血海、阳陵泉、丘墟、足三里、解溪等穴3~5分钟,以达活血行气之功,见本图(2)。

    (3)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在患者小腿后侧用法自上而下治疗3~5分钟,以患者感小腿局部有酸胀为度,见本图(3)。

    (4)术者用右手大鱼际揉推患者小腿后侧,并用拇指按揉患者委中、委阳、承山等穴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此症多因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过程及时间相对较长,要树立信心。

    (2)加强锻炼,尤其是脚掌心前部用力锻炼,行走、踩踏时防止跌倒,并可用支架防止足下垂。

    (3)可以配合用专科医师配以中药外用熏洗、热浴治疗,加强和巩固疗效。

    (4)对后期不能修复的神经损伤,可考虑做手术治疗。

    (四十八)肋软骨炎

    肋软骨炎通常发生于第二肋软骨、胸肋关节处,局部产生痛性隆起肿胀,妇女多见。主要病因为风热犯肺,客入经络,气血壅遏局部,不通则痛;久之节隙瘀塞而致隆突肿胀;或积劳损伤,气血瘀滞节窍为病。多见于左侧胸肋关节处。患处疼痛,继后出现局限性隆起肿胀包块,皮肤灼热,呼吸、咳嗽时疼痛加剧。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2-48。

    图2-2-48 肋软骨炎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右手五指稍分开,以疏肋法沿着疼痛的胁肋部,反复治疗3~5分钟,用力不宜过重,见本图(1)。

    (2)术者找准压痛点,以手指端螺纹面为着力点,在阿是穴上以摩推法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2)。

    (3)患者俯卧位,术者在疼痛一侧的天宗穴,用左手大鱼际进行揉推治疗3~5分钟,见本图(3)。

    (4)术者用右手掌心在患者疼痛区域和阿是穴处轻轻掌擦治疗1~3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胁肋部疼痛可因多系统疾病引起,治疗前应明确诊断,以免漏诊、误诊。

    (2)此症一般经以上治疗1~3次即可以改善症状,直至痊愈。若经治疗症状得不到改善者,应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3)配合适当热敷,但时间不宜过长,以皮肤红润为好。防止烫伤。

    (4)适当做扩胸运动和深呼吸锻炼,注意保暖。

    (四十九)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中医学称之为肌痹、皮痹。主要表现为大腿外侧部感觉异常。本病多发于中年以上男性,常因外伤及受压而发生。

    中医认为,本病为局部受压、经气不利、运行不畅,或跌仆闪挫、气血瘀滞而成。部分病人有外伤史及久卧湿地史,大腿外侧部出现感觉异常(灼热、麻木、痒感或针刺样疼痛),久站久立或行走路程较长后症状加重,股外侧区痛觉、触觉减退或消失。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49。

    图2-2-49 股外侧皮神经炎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在患侧膝关节下垫一枕垫。术者在患者患侧大腿外侧或痛处进行拇指按揉,自上而下反复施术3~5分钟,手法宜轻柔和缓、持久,见本图(1)。

    (2)术者用多指揉法在患肢阿是穴、风市、血海、伏兔进行施术,持续3~5分钟,见本图(2)。

    (3)上法做完后,术者可用掌心擦法在患肢大腿外侧进行施术,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度。用力不宜过猛、过重,免得揉伤皮肤,见本图(3)。

    (4)对于感觉麻木较甚患者,术者可用右手指尖在局部进行指叩法治疗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注意加强保暖,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规律的生活。

    (2)尽量避免长时间处在潮湿环境中,加强居所和衣物干燥。

    (3)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食物。若有原发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

    (4)注意腰部健康调护,以及下肢其他疾病的积极诊治。

    (五十)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又称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组织及上皮细胞增生,腺泡囊性扩大,结缔组织及平滑肌呈结节样增生。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因肾气虚弱、命门火衰、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或瘀浊互阻、精关寒壅而发为此病。

    早期表现为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晚期可出现严重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或出现血尿、急性尿潴留、尿失禁,并可引发或加重肛痔、脱肛、便血、疝等症。伴有畏寒、发热、腹胀、消瘦。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2-50。

    图2-2-50 前列腺肥大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位于其右侧,用掌根揉患肢小腹部3~5分钟,以局部皮肤感觉温热为度,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可用右手的中指指端为着力点,稍用力按揉气海、关元、中极、会阴穴3~5分钟,用力由轻渐重,见本图(2)。

    (3)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右手掌根在患者腰骶部稍用力掌揉治疗3~5分钟,以局部皮肤感觉微烫为度,见本图(3)。

    (4)术者用多指揉法在患者腰骶、尾骶部进行揉推治疗,并按揉患者八髎、长强穴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此症为退行性病变,治疗需按一定疗程进行,应树立信心。

    (2)前列腺肥大症状严重时,可在以上治疗的同时,配合药物进行治疗。

    (3)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禁烟、酒,适当多饮水,多排尿。

    (4)避免长时间久坐,可做收腹、提肛锻炼。

    (五十一)慢性前列腺炎

    致病菌侵入前列腺,导致其出现慢性炎症,称之为慢性前列腺炎。其中出现症状者,中医称之为淋浊、精浊。诱发因素为性生活过度,反复突然中断**,下半身受冻、受湿,精神刺激等。

    主要症状为晨起时尿道处常有稀薄似水样分泌物,尿频、尿急、尿道有灼热感或有排尿困难,遗精、阳痿、早泄、头痛、头胀、头昏、情绪不佳等。

    1.方法与步骤

    图2-2-51。

    图2-2-51 慢性前列腺炎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先用右手掌心在患者下腹部用揉推3~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点抖法在患者下腹部进行点抖治疗1~3分钟,见本图(2)。

    (3)术者用右手中指指端按揉患者气海、关元、中极穴3~5分钟,见本图(3)。

    (4)患者俯卧位,术者用掌根揉法在患者尾骶部掌揉治疗3~5分钟,以局部感觉温热为度,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慢性前列腺炎在急性发作时,可在指压的同时,配合药物治疗。

    (2)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的久位,平时注意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3)适当加强户外运动和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下肢部。适当控制和节制性生活。

    三、妇科疾病推拿按摩

    (一)产后尿潴留

    产后小便不通,不能自解,小腹胀急者,称为产后尿闭,也称尿潴留。

    主要症状:气虚者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精神不安,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四肢无力;肾虚者小腹胀痛,腰膝酸软,坐立不安,面色灰暗;气滞者小便不通,腹胀尤重,烦躁不安,甚至昏迷不醒。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1。

    图2-3-1 产后尿潴留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在患者的腹部施以顺时针掌根揉推及指揉法3~5分钟,见本图(1)。

    (2)接上法,术者在患者腹部施以振颤法约3分钟,见本图(2)。

    (3)术者在患者腹部以中指指端按揉患者气海、关元穴,并用拇指按揉法稍用力按揉患者足三里、三阴交等穴3~5分钟,见本图(3)。

    (4)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在患者腰骶部施以掌根揉法,并掌揉患者八髎穴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在以上治疗的同时,应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

    (2)治疗产后尿潴留时腹部和腰骶部手法宜轻,下肢穴位可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酌情加重。

    (3)患者应积极调畅情志,心情愉悦有利于此症治疗。

    (4)若患者为气虚型,加按揉膈俞、肾俞、三焦俞穴1~3分钟;肾虚型加三焦俞、肾俞、八髎、命门等穴;气滞型加大杼、膈俞、三焦俞等穴。

    (二)产后乳腺炎

    急性乳腺感染常发生于产后哺乳期,所以称为产后乳腺炎,又称哺乳期乳腺炎。主要病因为乳汁郁积、细菌感染。致病菌可通过破损的**处,直接经乳管或经血液入侵**,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乳管不通畅或哺乳方法不当,可使乳汁郁结,易于感染。

    按病程发展,可分为乳汁郁结期,浸润期,脓肿期。乳汁郁结期为发病早期,乳汁排出不畅,**内出现界限不明显的硬块,并有搏动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表面颜色不变或略带红色。

    此症推拿按摩可自己操作。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2。

    图2-3-2 产后乳腺炎推拿按摩

    (1)患者可先取仰卧位,术者先用除拇指外其余四指指腹,以**为中心,自**周围向**呈辐射状方向进行指摩法治疗3~5分钟,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以双侧大鱼际在**周围硬结处稍用力揉推,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2)。

    (3)患者可改成坐位,术者以拇指指腹为着力点,稍用力在**硬结处或疼痛处揉推3~5分钟,见本图(3)。

    (4)接上法,术者采用循经治疗法,用双手拇指按揉患者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哺乳期间应保持**及**清洁,经常更换内衣。避免婴儿口含**而睡。

    (2)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保持婴儿口腔清洁。

    (3)保证心情愉悦,产后抑郁对此症影响较甚。

    (4)产后及早哺乳,加强胸背部肌肉功能运动。

    (5)适当配合局部热敷,但不能烫伤或烫破皮肤造成感染。

    (三)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内生殖器的炎症,包括**、输卵管、卵巢、**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两类。按摩主要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转变而成,多由人工流产、分娩、妇科手术及经期感染所致。主要症状为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久立、经前和**时加重,伴有肛门坠胀、白带增多、经期紊乱、经量增多、痛经、尿频、不孕等。另外,遂可出现低热、乏力、精神不振,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3。

    图2-3-3 慢性盆腔炎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位于其右侧,用右手掌心以顺时针方向在患者下腹部采用掌揉法,反复操作3~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度,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以右手指端为着力点,按揉患者气海、关元、中极、阴陵泉穴,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2)。

    (3)患者俯卧位,术者用掌揉法在患者脊柱和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反复揉推3~5分钟,见本图(3)。

    (4)术者用右手掌心在患者腰骶部擦揉1~3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烫为度,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期,在以上治疗的同时应加强休息。

    (2)避免久坐,避免劳累,多饮水,多排尿。

    (3)保持**卫生清洁,月经期间要禁止房事。

    (4)以上治疗的同时,可配合用热水袋热敷下腹及腰骶部。

    (四)产后腹痛

    产后以小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称为产后腹痛。主要病因为气血运行不畅。可分为血虚和血瘀两种情况。

    主要症状为产后小腹疼痛,其疼痛绵绵不休,痛喜揉按,伴头晕耳鸣,便结目眩,口唇色淡,胸胁胀满不舒,四肢不温,饮食不佳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4。

    图2-3-4 产后腹痛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先用掌根揉法在患者肚脐以下,顺时针反复揉推3~5分钟,用力要轻而柔和,见本图(1)。

    (2)术者用中指指端按揉患者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穴3~5分钟,见本图(2)。

    (3)紧接上法,术者用右手拇指按揉患者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3~5分钟,见本图(3)。

    (4)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双手多指揉在患者脾俞、胃俞、肝俞、肾俞、三焦俞、八髎穴反复揉推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本病患者以腹痛为主,且多产后体质较弱,治疗时手法宜轻柔缓和。

    (2)若是因生气或精神刺激引起的腹痛,可在以上手法治疗的同时做些心理疏导,以解心结。

    (3)患者宜适当多食用一些温热、暖性食物,不宜过食寒凉、刺激性食物。

    (4)加强休息,适当运动,劳逸结合,防治便秘。

    (五)产后身痛

    妇女在产褥期间出现肢体酸痛、麻木等症状,称为产后身痛。主要病因为产后气血虚弱,经脉失养,常有血虚、风寒、肾虚等。

    主要症状为遍身肢节酸痛、麻木,疼痛隐隐,患者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感受风寒者为形寒肢冷,肾虚者为腰膝酸软,时有盗汗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5。

    图2-3-5 产后身痛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先用掌根揉和法,在患者肩部、上肢部和下肢部疼痛的部位和穴位上以放松性的手法治疗3~5分钟,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拇指按揉法、多指揉法在患者阿是穴和痛点上进行操作,每个痛点操作1~3分钟,见本图(2)。

    (3)患者俯卧位,术者在患者脊柱和脊柱两侧反复采用掌根揉或多指揉3~5分钟,用力不宜过重,见本图(3)。

    (4)术者用掌揉法或多指揉法在患者脊柱的督脉、膀胱经及华佗夹脊上反复治疗5~10分钟(见图4)。此法有强壮和保健功效。

    2.注意事项

    (1)产后多为血虚、体虚。在以上治疗同时,宜用健脾和胃、养血补气的方法和穴位,以濡养气血。

    (2)产后身痛的手法治疗,操作时宜用补法、手法宜轻、宜顺时针操作。

    (3)产后身痛的治疗,还应加强饮食调养,精神调理,运动调摄。

    (4)还应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六)产后便秘

    产后饮食如常,大便艰涩难下,数日不解,秘结不通,甚则烦躁、发热、谵语,称为产后便秘。主要病因是产时失血过多,血虚消耗,不能润滑肠道;或血虚火盛,内灼津液,津少液亏,肠燥而致便结;或因产后外邪入里,伤于饮食,肠中干燥致为便秘。

    主要症状为产后大便艰涩难下,或多日不解,腹无胀痛,面色萎黄,皮肤干燥,饮食如常,或兼有头晕、心悸、口干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6。

    图2-3-6 产后便秘推拿按摩

    (1)患者通常取仰卧位,术者先用掌心揉在患者下腹部,以顺时针方向稍用力治疗3~5分钟,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患者大横、天枢、气海、关元穴3~5分钟,用力可逐渐由轻渐重,见本图(2)。

    (3)患者俯卧位,术者用掌心揉或法,在患者背后沿脊柱自上而下进行操作3~5分钟,见本图(3)。

    (4)术者用拇指按揉法在患者支沟、足三里、委中、三阴交、承山穴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调养,多食粗纤维食物,如韭菜、山芋,适量饮用蜂蜜水润肠通便。

    (2)适当做些体育运动,如散步、下蹲运动等。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每日大便。

    (4)多饮水,多食新鲜果蔬,避免久坐、久卧。

    (七)产后失眠

    产后失眠是指产后气血双亏、精神紧张引起的不寐,亦常为其他疾病的兼症。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气耗血伤,心失血养,心神不安而失眠;或产妇平素精神忧郁,心虑胆怯,产后受惊所致。

    主要症状为失眠心悸、少寐多梦、面色无华、目眩头晕、身倦嗜卧、纳呆。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7。

    图2-3-7 产后失眠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拇指按揉患者印堂、百会、太阳、内关、神门穴3~5分钟,用力要轻而柔和,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右手掌心在患者腹部顺时针摩推,并按揉患者神厥、气海、关元穴3~5分钟,见本图(2)。

    (3)术者左手固定患者脚踝,右手掌擦患者足底,并按揉患者涌泉穴3~5分钟,用力轻而柔和,见本图(3)。

    (4)患者俯卧位,术者用两拇指在患者脊柱及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操作,并按揉患者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胃俞、三焦俞等腧穴5~10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俗话说“睡眠先睡心”。睡眠时要心静,不能乱想,努力排除杂念。

    (2)产后失眠多为血虚,应在以上治疗的同时,配合食用一些补血的食品,如红豆、大枣、少量动物肝脏等。

    (3)适当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和锻炼,放松精神,增强体质。

    (4)临睡前不宜吃得太饱,“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节制,生活有规律。

    (八)痛经

    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致病因素很多。如抑郁、劳伤、情感,都可使肝气郁而不达,气血凝固而瘀滞不畅。若血海、胞宫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则发为痛经。

    气滞血瘀型痛经每于行经前几天或经期,小腹胀痛不舒,甚则拒按,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颜色较深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有缓解,伴有胸胁及**胀痛、胸闷不思饮食等症状。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8。

    图2-3-8 痛经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右手掌根贴于患者下腹部,顺时针摩推,并掌揉患者气海、关元、中极穴3~5分钟,以局部皮肤感觉温热为度,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再稍稍用力按揉患者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3~5分钟,见本图(2)。

    (3)术者再用掌心擦患者足底部,并按揉患者两侧涌泉穴3~5分钟,见本图(3)。

    (4)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在患者脊柱上用法或掌根揉法,在患者脊柱和脊柱两侧反复操作,并用多指揉揉推患者心俞、膈俞、肝俞、三焦俞等穴5~10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痛经为青年女性正常性生理疾病,不必过分紧张。应放松情绪,加强健康知识和认识。

    (2)此症多因寒凉、紧张、劳累等因素加剧,注意保暖、休息,生活、工作规律等。

    (3)经行前或期间,不可冒雨、涉水,过食冷饮,不宜游泳等运动。

    (4)进行以上治疗时,可配合适当下腹、腰骶部热敷等物理治疗。

    (5)注意与其他妇科和其他系统疾病相鉴别,不可漏诊、误诊。

    (九)闭经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行经后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中医学认为,本症病因较为复杂,可大致分为虚实两个方面。因于虚者,精血不足而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因于实者,邪气阻滞而经脉不通,血不可下。

    主要表现为年逾18岁尚未行经,或由月经后期,月经量少而逐渐发展为闭经。伴有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腰膝酸软,毛发不泽而易脱落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2-9。

    图2-3-9 闭经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先用掌心揉在患者下腹部顺时针方向治疗,反复操作3~5分钟,以局部感觉温热为度,见本图(1)。

    (2)术者再用中指指端点抖法在患者腹部进行点抖治疗,并按揉患者神厥、气海、关元、中极穴3~5分钟,见本图(2)。

    (3)紧接上法,术者再在患者下肢用拇指按揉患者归来、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3~5分钟,见本图(3)。

    (4)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双手拇指在患者脊柱自上而下揉推,并用多指揉在患者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胃俞、脾俞、肾俞、三焦俞、八髎等穴治疗5~10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闭经患者亦有终身无月经,但能够怀孕的“暗经”现象。

    (2)闭经患者临床一般多见于体质较差、多病羸弱患者。应加强营养与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积极防治疾病。

    (3)精神过于紧张和担忧,会加剧此症的症状和程度。保持和调整积极的心态,战胜疾病。

    (4)受凉而致的闭经可在以上治疗的同时,配合热敷、热浴治疗;血虚型闭经可在以上治疗的同时,配合服用补血养血之品积极巩固治疗。

    (5)若为脑部或其他系统及疾病导致的闭经,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十)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周期、血量、经质、颜色等发生不正常的病理改变。月经周期改变可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等。月经先期通常是指经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潮者。通常分为气虚不能固摄和肝郁化热妄行所致。

    气虚者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心悸气短,神疲,少腹空坠;血热者月经量多色紫,质黏夹块,心烦易怒,口苦便干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10。

    图2-3-10 月经不调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先用掌揉法,在患者下腹部反复揉推3~5分钟,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右手中指指端按揉患者神阙、气海、关元、中极3~5分钟,见本图(2)。

    (3)体位同上,术者用拇指稍用力按揉患者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3~5分钟,见本图(3)。

    (4)患者俯卧位,术者在患者腰骶部和八醪穴处,用掌根揉稍稍用力揉推,并用多指揉法揉推患者脊柱部心俞、膈俞、脾俞、肾俞、三焦俞、膀胱俞等穴5~10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分先期和后期,一般来说先期多为血热,后期多为血寒。血热可用祛热的方法,而血寒可用温通的方法。

    (2)月经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能生气和抑郁,加重病情。

    (3)血寒者可配合自我的热敷治疗,血热患者可配合清热防治。

    (4)如经常反复的不定期,还应注意妇科其他方面的诊治,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

    (十一)盆腔瘀血综合征

    本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慢性盆腔静脉瘀血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长期立位工作、后位**、早婚多产、便秘、性生活失调等,均可引起盆腔静脉血流减慢、瘀血,局部组织器官充血水肿。**口,**体、**内膜间质,卵巢因水肿而增大,影响了正常功能。

    患者大多有长期立位工作、早婚、多产等情况。下腹沉重作胀、钝痛、酸痛,异常疲乏,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做家务,入睡困难,睡而多梦,烦躁易怒,心悸头痛,腹胀气急。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11。

    图2-3-11 盆腔瘀血综合征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位于其右侧,先用双手掌揉法在患者腹部反复轻柔揉推3~5分钟,用力不宜太重,以患者局部稍稍松弛为宜,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再用点抖法,在患者脐周及脐下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2)。

    (3)术者用中指按揉患者神阙、大横、天枢、气海、关元、中极等穴3~5分钟,见本图(3)。

    (4)紧接上法,术者用拇指按揉患者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此症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同时应该注意加强休息,尤其不能做重体力劳动。

    (2)睡觉时应取右侧卧位比较适宜,以减少对盆腔的压迫。

    (3)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小腹压,注意**生活对盆腔的刺激。

    (4)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以增强盆腔肌肉张力。

    (十二)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经行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出汗,甚或情志异常等各种症状,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症,多发于45~55岁妇女。

    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衰,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肾阴不足。本病以肾虚为主,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或阴阳两虚。

    主要症状为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面色苍白、下肢水肿、食欲缺乏、尿频、便溏、月经紊乱、情志不宁、记忆力减退、血压波动。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3-12。

    图2-3-12 更年期综合征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在患者腹部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用右手掌心施以摩推法约5分钟,见本图(1)。

    (2)术者用中指指端按揉患者膻中、建里、气海、关元等穴3~5分钟,见本图(2)。

    (3)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在患者脊柱部用掌根揉自上而下进行治疗,并以胸段、腰部为重点治疗5~10分钟,并按揉心俞、膈俞、脾俞、肝俞、肾俞、三焦俞等穴,以酸胀为度,见本图(3)。

    (4)术者在患者腰骶部用掌擦法和多指揉法治疗3~5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更年期综合征为正常生理现象,患者不宜过分紧张与背负过重思想负担。

    (2)绝经期前后妇女应定期去医院做必要的检查,以免漏诊和贻误病情。

    (3)患者还应保持良好心态,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4)如伴发其他疾患,可参照本书其他疾病方法进行治疗,或到医院进行相关对症诊治。

    四、儿科疾病推拿按摩

    (一)小儿厌食

    厌食又称恶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缺乏,甚至拒食的病症。本病以1~6岁小儿为多见,其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夏季症状可加重。厌食患儿一般精神状态较正常,预后尚好,病程长者,可演变为疳症。

    主要病因有饮食不节、喂食不当、多病久病损伤脾胃,以喂养不当最为多见。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制是脾运胃纳的失常。

    患儿长期食欲缺乏而无其他疾病。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不定时定量,过食生冷、迫食,食后脘腹作胀,甚至呕吐、大便不调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1。

    图2-4-1 小儿厌食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先用右手掌揉法在患儿腹部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揉推3~5分钟,手法力度以稍用力患儿能够接受为度,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拇指指端按揉患儿上、中、下脘,建里、天枢、大横穴,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2)。

    (3)患儿俯卧位,术者先用右手食、中指端螺纹面为着力点,自上而下抹患儿脊柱3~5遍,并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3分钟左右,见本图(3)。

    (4)紧接上法,术者再用拇指按揉患者足三里穴1~3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少食过于香甜、黏腻食物。

    (2)厌食症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造成,患儿喂养应科学、合理。

    (3)平时应适当控制零食,但也不提倡绝对拒绝零食。宜在吃好正餐的前提下,适当少食零食。

    (4)若为母乳喂养的患儿,乳母饮食应注意健康和规律。

    (二)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胃及肠内容物通过贲门、食管、口腔而被强力驱出的动作,称之为呕吐。中医学认为,胃气下降则顺。胃气不和,逆而上行则呕吐。感受风寒或受热,饮食生冷,伤食,胃气虚弱等,均可以导致呕吐。

    患儿可突然出现呕吐,也可先有恶心然后出现呕吐。呕吐严重者,可发生窒息;反复呕吐,可导致脱水、电解质功能紊乱;长时期地呕吐,可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2。

    图2-4-2 小儿呕吐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先用右手除拇指外四指并拢,以指腹为着力点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方向摩推腹部3~5分钟,力量可酌情稍重些,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手指按揉患儿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穴3~5分钟,见本图(2)。

    (3)术者用拇指稍用力按揉患儿承浆、内、外劳宫及内关穴3~5分钟,见本图(3)。

    (4)患儿俯卧位,术者在患儿脊柱部自下而上捏脊3~5遍和自上而下抹脊3~5遍,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以上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非消化道器质性梗阻,非颅内受伤、炎症、占位性病变,非中毒,非其他感染而致的发病者。

    (2)若为饮食原因或胃肠功能不适引起的呕吐患儿,应注意饮食节制、清洁和胃肠功能调节。

    (3)如因受凉而致的患儿,可稍稍食用一些红糖、姜汁水,温中止呕。

    (4)若为乳母原因所致此症,乳母应加以治疗和保健。

    (三)小儿疳积

    由于喂养不当或患有其他疾病,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液耗伤,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称之为疳积。小儿脾常不足,且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如哺喂不当或过食肥甘、偏食、挑食,以及反复吐泻,均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损伤脾胃之气,耗损气血津液而产生疳积;病后失调,用药不慎,伤及脾胃,气血失养,亦可形成疳积。

    主要症状为形体消瘦,腹部膨胀或腹凹如舟且有青筋,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或焦枯,精神萎靡,烦躁易怒。患儿或喜揉眉擦眼,或喜吮指磨牙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3。

    图2-4-3 小儿疳积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右手食、中、无名指指端在患儿腹部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稍稍用力摩腹3~5分钟,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右手食、中指并拢以点揉法在患儿背部进行点揉并以长强穴为重点治疗,3~5分钟,见本图(2)。

    (3)术者按揉患儿足三里、三阴交穴3~5分钟,见本图(3)。

    (4)患儿俯卧位,术者用右手食、中、无名指自上而下抹脊3~5遍,再捏积5~10遍,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此症患儿多由于喂养不当所致,因此饮食宜科学、合理、丰富而多样化。

    (2)临床亦可见到由于先天性胃肠功能低下而致者,可在以上治疗同时,予以适当开胃、健脾、助消化等对症治疗。

    (3)此症患儿多有体质较弱,应积极加强户外运动和锻炼,促进胃口,增强体质。

    (4)此症应予以重视,以免患儿出现智能低下或发育迟缓现象。

    (四)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四季皆可发生,其特点是大便次数多,溏薄、水样或带有不消化的乳食及黏液,常伴有呕吐。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小儿脾胃功能薄弱,外感风寒或乳食不节,均可引起腹泻。尤其是气候突然转变,腹部和尾骶部着凉,可使肠蠕动加快而致腹泻。另外,饮食不洁,喂养不当,母乳的乳汁过油、过腻、过凉、过热等,都会引起腹泻。

    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如水样,呈淡黄色,可有少量黏液。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症。重症腹泻可出现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4。

    图2-4-4 小儿腹泻推拿按摩

    (1)患儿仰卧位,术者用右手食、中、无名指指端在其腹部,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轻柔摩腹3~5分钟,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右手中指按揉患儿天枢、大横、神阙、足三里、三阴交3~5分钟,见本图(2)。

    (3)患儿俯卧位,术者先用右手食、中指稍用力推揉龟尾穴1~3分钟,见本图(3)。

    (4)紧接上法,术者用捏脊法,自下而上反复捏积3~5遍,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腹泻可单独为症,亦可为他病症状,应明确诊断,以免漏诊或误诊。

    (2)注意科学喂养,最好是母乳喂养。乳母饮食在此期间宜清淡、易消化。少吃寒凉和含淀粉较多的食物和产气食物,如青菜、土豆、花菜等。

    (3)乳母心情愉悦、舒畅。劳累或天气较热时,喂奶前挤掉宿奶,并注意**及手部卫生。

    (4)注意加强患儿腹部、腰骶部及足部保暖,多饮水,防止电解质紊乱。

    (五)小儿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或3日甚至更长时间一便。便秘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其他慢性疾病中。主要病因是由于小儿素体阳盛,加之过食辛热之品或母乳辛热,以致肠胃积热,气滞不行;或热病后耗伤津液,肠道失于濡润,而致大便干结,难于排出。

    主要症状为大便干结或3天以上才排便1次,身热面赤,烦渴口臭,饮食减少,腹部胀痛,小便短赤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5。

    图2-4-5 小儿便秘推拿按摩

    (1)患儿仰卧位,术者先用右手食、中、无名指指端在患儿腹部顺时针稍稍用力揉推3~5分钟,见本图(1)。

    (2)术者用右食、中指稍用力点抖患儿腹部,并按揉患儿大横、天枢穴3~5分钟,见本图(2)。

    (3)患儿俯卧位,术者用右手食、中指在患儿脊柱部自上而下稍用力抹脊3~5分钟,不能擦破患儿皮肤,见本图(3)、(4)。

    2.注意事项

    (1)小儿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按时排便。

    (2)适量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及粗纤维的食物。

    (3)少食一些产气、难消化食物,如土豆、玉米等。

    (4)加强运动及锻炼,尤其是在饭后,适当散步以增强肠蠕动。

    (六)小儿遗尿

    遗尿是指睡觉时不自主排尿的病症。凡3岁以上的小儿常发生尿床即为病态。小儿遗尿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学生。体质虚弱、白天嬉戏过度、泌尿生殖器畸形、泌尿系统感染、寄生虫病、脊柱或颅脑受伤、发育和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大脑皮质的功能紊乱及脊髓的反射失常,从而引起遗尿。

    主要症状为睡着时排尿,多在半夜或清晨,轻者几夜1次,重者1夜几次。病程久者可出现面色苍白、萎黄、全身乏力、四肢发凉、精神痴呆、智力减退等症。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6。

    图2-4-6 小儿遗尿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先用右手食、中、无名指指端轻轻摩推患儿小腹部3~5分钟,以局部皮肤感觉温热为度,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右手中指指端按揉患儿气海、关元、中极、涌泉穴3~5分钟,用力不宜过重,见本图(2)。

    (3)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用右手小鱼际部在患儿脊柱及其两侧自上而下擦揉3~5遍,以局部皮肤微烫为宜,不可擦破皮肤,见本图(3)。

    (4)术者用右手食、中、无名指在患儿脊柱部自上而下进行揉脊治疗3~5分钟,尤其是尾骶部要稍稍用力重揉,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治疗前,可做X线片检查患儿腰骶部,排除先天性腰骶椎隐裂。

    (2)积极引导和训练儿童养成按时排尿的习惯,睡前不宜过度兴奋和疲劳。

    (3)遗尿患儿晚上临睡前不宜多饮水,晚餐要少喝汤、汁等饮料。

    (4)适当加强户外运动,以增强患儿体质。

    (七)小儿夜啼

    小儿昼安而夜间啼哭不宁,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眠,谓之夜啼。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这里主要介绍食积型的夜啼的调治。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损伤脾胃,积而不消,脘腹胀满,夜晚不舒而啼。故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

    主要症状为夜晚啼哭,腹胀拒按,口臭,纳呆,大便酸臭,苔白腻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7。

    图2-4-7 小儿啼哭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双手拇指轻轻按揉患儿印堂、太阳穴3~5分钟,见本图(1)。

    (2)术者用右手掌心在患儿腹部稍稍用力摩推腹部,并按揉患儿神阙穴;再按揉患儿膻中、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穴3~5分钟,见本图(2)。

    (3)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用右手小鱼际部为着力点,在患儿脊柱及其两侧,反复推揉脊柱3~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度,见本图(3)。

    (4)紧接上法,术者用捏脊法在患儿脊柱部反复捏脊3~5遍,并稍用力按揉患儿心俞、膈俞、三焦俞等穴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夜啼临床一般多见于患儿年龄过小,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偶尔出现属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2)患儿多为婴幼儿,治疗时手法不宜过重。

    (3)如果小儿夜啼为食积所致,应注意临睡前不宜过饱;如果因为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应注意白天减少睡眠时间。

    (4)临床病因多有过饥、过饱,肠痉挛,受凉,受惊吓等导致。如伴有其他症状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应积极就诊,对症治疗。

    (八)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长。百日咳杆菌侵入人体后,支气管黏膜发炎,黏膜分泌物增多,黏膜感觉神经末梢被黏液持续刺激,引起剧烈的连续咳嗽。

    百日咳通常分为3期。初期的症状与一般感冒相似,可有咳嗽、喷嚏、流涕;中期咳嗽加剧,而且越来越重,咳嗽的特点是一声接一声地连咳,面红目赤,喉咙里发出像鸡鸣样声音,常伴有呕吐;末期为2~3周,以上症状都逐渐消失。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8。

    图2-4-8 百日咳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双手拇指与余四指分开,在患儿两侧胸部,反复推揉3~5分钟,见本图(1)。

    (2)术者用右手中指按揉患儿天突、中府、云门穴3~5分钟,见本图(2)。

    (3)患儿取俯卧位,术者在患儿背部用食、中指指端轻轻推揉两肩胛骨部3~5分钟,见本图(3)。

    (4)术者用两拇指稍稍用力按揉患儿两天宗穴,按揉患儿大杼、肺俞、脾俞、肾俞、三焦俞、膀胱俞等穴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治疗百日咳需要按疗程进行。此外,平时还应注意保健。

    (2)咳嗽经以上治疗3~5次后得不到改善者,可配合药物治疗或去医院诊治。

    (3)此症患儿多有体质及免疫力较为低下表现,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增强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4)如有过敏体质患儿,应积极避免接触过敏源,保持居室清洁、通风。

    (九)佝偻病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由生长发育障碍所引起,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尤以6~12个月的乳幼儿发病率最高。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而使钙、磷代谢障碍,钙、磷不能正常地沉积在骨骼的生长部位,致使骨骼发育异常。

    主要症状:多汗,烦躁不宁,倦怠无力,枕部脱发,腹部膨大,食欲缺乏,语迟,囟门迟闭。较严重者出现“O”形腿、“X”形腿,脊柱畸形等症。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9。

    图2-4-9 佝偻病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先用双手在患儿双侧胸部,沿肋间隙反复推揉3~5分钟,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右手食、中、无名指指端在患儿腹部顺时针轻柔摩推腹部3~5分钟,见本图(2)。

    (3)术者用中指按揉患儿上脘、中腔、下脘、建里、气海、关元穴,并用拇指在患儿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3)。

    (4)患儿取坐位,术者用右手掌根或右手大鱼际部在患儿脊柱及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反复来回推揉3~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度,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此症患儿临床多因先天或后天营养不足导致,应注意加强患儿营养。

    (2)提倡以母乳喂养为主,母乳中含有多种无可替代的营养物质。

    (3)适当多给婴儿晒晒太阳,尤其是脊柱部。不宜过早站立和行走。

    (4)适当到户外稍加活动,患儿或乳母多食一些含钙质较多的食物,以合理补充营养。

    (十)脑瘫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本病可由产前、产时、产后脑部的感染、出血、缺氧、中毒及外伤等因素引起。中医学认为系先天亏虚、气血不足、髓海空虚、筋骨不强、经络不通、肢体筋脉失养而致瘫痪。

    主要症状表现为强直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皮肤浅反射减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等。病情严重者常出现智力障碍,语言障碍,二便失控、流涎、颈软、斜视、四肢肌肉痉挛、不能站立行走等。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失用性肌萎缩。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10。

    图2-4-10 脑瘫推拿按摩

    (1)患儿仰卧位,术者先用手拇指按揉患儿印堂、太阳等穴和在头部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1)。

    (2)术者取患儿两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等穴,反复用按揉法和挤捏法操作3~5分钟,见本图(2)。

    (3)术者在患儿两下肢用法和按揉法、挤捏法进行治疗,并按揉患儿环跳、髀关、风市、承扶、委中、委阳、血海、伏兔、阴、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反复治疗5~10分钟,见本图(3)。

    (4)患儿俯卧位,术者在用右手食、中指指端在患儿脊柱及脊柱两侧,反复揉推5~10分钟,并以心俞、膈俞、三焦俞、肾俞、膀胱俞等腧穴为主,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此症患儿应早诊断,早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2)治疗要有信心和耐心,不论在医院或家庭都要持之以恒。

    (3)加强患儿营养和肢体功能锻炼。

    (4)积极防止和防治并发和伴发疾病。

    (十一)积滞

    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积滞与疳积有密切关系,若伤于乳食经久不愈,病情进展可变成积,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影响小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形体日渐消瘦,可转化为疳。

    小儿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而成为积滞。小儿胃气虚弱或病后体虚,脾气虚损,使乳食不消,可形成虚中夹实之积滞。主要表现为面色少华,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缺乏,腹部胀满,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小便短黄或如米泔,伴有低热。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11。

    图2-4-11 积滞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右手掌根在患儿腹部顺时针推揉3~5分钟,见本图(1)。

    (2)术者用右手中指按揉患儿中脘、天枢、大横、神阙穴3~5分钟,见本图(2)。

    (3)紧接着术者用拇指按揉患儿足三里、三阴交穴1~3分钟,用力可稍稍加重,见本图(4)。

    (4)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用右手食、中、无名指在患儿脊柱及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抹揉3~5分钟,并按揉患儿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见本图(3)。

    2.注意事项

    (1)科学、合理喂养,节制小儿饮食,并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2)避免过食香甜、黏腻及肥甘、厚味,不要暴饮暴食。

    (3)小儿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不宜过食零食,少饮碳酸饮料。

    (4)提倡母乳喂养。

    (十二)小儿斜颈

    小儿斜颈俗称“歪脖子”,多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和生产过程中损失,以及出生后姿势不正确、习惯不好和护理不当等多种原因所致。临床分为肌性、骨性、神经性和习惯性4型。表现为头颈部向患侧、颜面向健侧歪斜为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颜面部肌肉萎缩,斜视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12。

    图2-4-12 小儿斜颈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儿头顶部,以右手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在患儿患侧颈部,以肿块为重点,轻轻按揉5~10分钟,见本图(1)。

    (2)患儿取坐位,术者左手稍稍固定住患儿头部,用右手拇指和余四指指腹轻轻拿揉患儿颈部3~5分钟,见本图(2)。

    (3)术者接上法,用左手扶住患儿颈背部,固定患儿身体,用右手五指稍分开,固定住患儿头部,向患侧方向轻轻旋转患儿头颈部1分钟,见本图(3)。

    (4)术者双手抱住患儿头部,左右轻柔的活动患儿头颈部1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孕妇怀孕中后期做好定期产检,特别是胎位不正的准妈妈要适当适量加强运动。

    (2)宝宝出生后,注意观察宝宝头颈部的姿势、姿态和形态,如有偏歪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面诊。

    (3)如为斜颈患儿,在治疗同时还应加强配合患儿头颈部的功能锻炼和康复。如每周给宝宝头脚部方向调换;宝宝床头及卧室顶部不宜悬挂物品以免使宝宝长时间盯视。

    (4)患儿应保持颈部清洁、干燥,以免造成局部皮肤破损而导致感染。

    (十三)弄舌吐舌

    弄舌是指舌时露时收,频频玩弄,俗称“耍舌风”、“蛇丝惊”。舌伸长而缩缓、出口而不收者为吐舌。弄舌、吐舌均属病态,多见于大病以后,为心脾亏损太过之征,预后欠佳。心脾亏损或积热,津液不足.虚火上炎,故而摇动弄舌,借以舒缓。多见有口渴、面赤、频频弄舌、厌燥喜冷、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黄而臭等。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4-13。

    图2-4-13 弄舌吐舌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先在患儿头部用两拇指按揉印堂、头维、太阳穴3~5分钟,见本图(1)。

    (2)术者用右手拇、中指指尖端在患儿口腔外周围进行按揉,并按揉患儿人中、承浆、地仓穴,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2)。

    (3)术者用拇指按揉患儿神门、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3~5分钟,见本图(3)。

    (4)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右手大鱼际或掌根在患儿脊柱及脊柱两侧,反复揉推3~5分钟,并按揉患儿心俞、膈俞、肝俞、胆俞、三焦俞等穴,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本病在以上自我按摩的同时,可以配合到医院进行针刺治疗。

    (2)此症应首先明确诊断,不可贻误病情。

    (3)治疗期间,可以配合一些娱乐活动以分散患儿注意力,缓解症状。

    (4)积极加强患儿户外运动和锻炼。

    五、五官科疾病推拿按摩

    (一)牙痛

    牙痛为口腔疾病中常见的症状,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加剧。本症有虚实之分。实痛多因胃火,风火引起;虚痛多因肾阴不足所致。

    以牙痛、牙齿松动、牙龈出血、齿间溢脓、影响咬嚼为主要症状。牙痛甚烈,兼有口臭,口渴,便秘,舌苔黄等症,为阳明火邪之患;痛甚而龈肿,兼形寒身热等症,为风火牙痛;如隐隐作痛,时作时息,口不臭,属肾虚牙痛。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5-1。

    图2-5-1 牙痛推拿按摩

    (1)患者取坐位,术者用右手中指指端在患者疼痛部轻轻按揉3~5分钟,以患侧下关、颊车穴为重点,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在患者牙痛的一侧口腔外,在阿是穴及疼痛区域用右手大鱼际部轻轻按揉3~5分钟,见本图(2)。

    (3)接上法,再用拇指稍稍用力按揉患侧合谷,外关1~3分钟,见本图(3)、(4)。

    (4)如果是肾阴不足的牙痛可加三阴交、涌泉穴;如果是脾胃积热引起的牙痛,可加指压足三里、丰隆穴,见本图(5)。

    2.注意事项

    (1)牙痛患者平时多为胃火较盛、大便不通,应在以上治疗的同时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口腔卫生,定期请口腔科医生检查,治疗原发病变。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润肠通便食物。

    (二)耳聋

    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失听。它是耳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可以作为许多疾病的并发症,也有单独发作者。主要病因为风热之邪侵袭;肝火上扰清窍;痰火壅结耳窍;肾精亏损失养;脾胃虚弱失运。

    患者以听力障碍、减退甚至消失为主要症状。客观检查也有听力障碍表现者,可诊为耳聋。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5-2。

    图2-5-2 耳聋推拿按摩

    (1)患者取坐位,术者先用右手食、中、无名指稍分开,多指反复轻轻按揉患耳耳周,反复操作5~10分钟,以耳门、听宫、听会穴为重点,见本图(1)。

    (2)接上法,用右手拇指按揉患侧率谷、翳风、风池穴。再用右手拇指稍稍用力按揉风府穴3~5分钟,见本图(2)。

    (3)患者俯卧位,术者右手掌根在患者脊柱上自上而下反复掌根揉法操作,再以多指揉在膈俞、肾俞、肝俞、胆俞、三焦俞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3)。

    (4)最后再用拇指稍用力按揉患者涌泉穴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在治疗前,应确诊病因是功能性不是器质性病变。如为功能性退变而致,则经过一些调养可以得到缓解;若为器质性病变,则需进一步系统治疗。

    (2)中医学认为耳聋多由肾虚所致。因此,应注意保养肾精,有益耳聋的康复。

    (3)在以上自我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吃些滋补肝肾的食物,如少量动物肝、肾及黑米、黑豆等。

    (4)此病多与生活规律密切相关,应注意有规律的生活,并适当加强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三)耳鸣

    耳鸣是指听觉异常,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耳鸣以自觉耳内鸣响为主症,甚者听力减退或听觉丧失。耳鸣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型。虚证以中老年较多见,实证则以青年较多见。

    虚证者久病耳鸣,或耳鸣时作时止,声音细低,劳损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多兼有头晕、遗精或带下;实证者暴病耳鸣,或耳中闷胀,鸣声不断,响如蝉鸣或海潮声,按之不减,伴口干面赤,烦躁善怒或胸闷痰多。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5-3。

    图2-5-3 耳鸣推拿按摩

    (1)患者取坐位,术者用右手中指点揉患者听宫、听会、耳门穴3~5分钟,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右手掌心在患者患耳处轻轻掌擦患耳,并按揉患者合谷、阳陵泉、三阴交、丰隆等穴3~5分钟,见本图(2)。

    (3)术者用右手拇指按揉患者率谷、风池、风府穴3~5分钟,见本图(3)。

    (4)患者呈俯卧位,术者用右手食、中、无名指指端多指揉患者膈俞、肝俞、胆俞、肾俞、三焦俞等穴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在治疗前应确诊鼓膜有无器质性病变。

    (2)中医学认为耳鸣多由肾虚所致。因此,注意保养肾精,有益于本病的恢复和痊愈。

    (3)在以上自我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一些食疗的保健和治疗。

    (4)在治疗同时,还应加强生活调养和运动锻炼。

    (四)耳胀耳闭

    耳胀、耳闭都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窍疾病。病初起,耳内胀而兼痛,称为“耳胀”或“耳胀痛”;病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故称“耳闭”。分别与急性、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相似。

    主要症状为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听力突然减退,但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却大于平时;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耳膜有灰白色沉积瘀斑。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5-4。

    图2-5-4 耳胀耳闭推拿按摩

    (1)术者可取仰卧位,患者取坐位,先用手掌心在患者患耳周围轻轻掌擦,在耳周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1)。

    (2)术者用右手中指揉患者患耳耳门穴1~3分钟,见本图(2)。

    (3)接上法,术者用拇指指端稍用力按揉患者患侧翳风穴1~3分钟,用力由轻渐重,见本图(3)。

    (4)术者用拇指在患者肝经的太冲、肾经的涌泉及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等穴进行按揉3~5分钟,见本图(4)。

    2.主要事项

    (1)此病患者不宜过食油炸、辛辣及刺激的食物,饮食宜清淡、新鲜等食物。

    (2)适当多吃一些清火食物,如菠菜、菊花脑、鸭蛋等。

    (3)保持良好的心情,尽量少发火。怒则伤肝,肝火旺盛则易引发或加重本病。

    (4)生活应有规律,加强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五)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又称颞下颌关节炎,是由于颞下颌关节受到外力作用,反复劳损,或寒凉、炎症刺激,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出现局部疼痛、张口受限、关节弹响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该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常发生于一侧,亦可累及双侧。

    开始仅感颞下关节不适、发紧,继而局部酸痛逐渐加重,张口困难,口张至一定程度就发生弹响,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初起时表现为一侧,久而久之则影响对侧。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5-5。

    图2-5-5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推拿按摩

    (1)患者通常取坐位,术者先用右手掌心擦法在患者两侧面颊部轻轻擦揉3~5分钟,见本图(1)。

    (2)紧接上法,术者用右手拇指按揉患者患侧的颊车、地仓穴3~5分钟,见本图(2)。

    (3)紧接上法,术者再用右手大鱼际轻轻按揉患者患侧面颊部1~3分钟,见本图(3)。

    (4)术者再分别用右手拇指按揉患者合谷穴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如为牙齿病变、耳部疾病,或者面神经等病变,应积极对症治疗。

    (2)平时还应注意用温水刷牙,少吃冰冷或刺激性食物,少吃过于坚硬的食物。

    (3)可适当做面部表情肌的锻炼,适当咀嚼口香糖等运动,避免过分张大口腔。

    (六)视疲劳

    视疲劳是有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症状之一,任何年龄皆可患病,常在用眼视物后发生。屈光不正、两眼屈光状态差异过大、视力正常而用眼过度、照明不良、眼部非屈光性疾病、精神因素等,皆可对眼球、眼肌、脑神经造成不良刺激,而引起视疲劳。

    眼球和眼眶周围不适,疼痛,闭眼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再度用眼后,症状又可重现。患眼畏光,视物泪出,眉心、前额及颞部酸胀痛;若继续用眼视物,可觉物体模糊不清、头痛脑涨、头昏难受。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5-6。

    图2-5-6 视疲劳推拿按摩

    (1)患者取仰卧位轻松闭上双目,术者取坐位于头侧,先用双手拇指指腹轻轻由内向外抹两侧眼部,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1)。

    (2)接上法,术者用双手拇指轻轻按揉患者睛明、印堂、鱼头、鱼腰、鱼尾、四白、承泣穴,反复操作5~10分钟,见本图(2)。

    (3)用双手拇指大鱼际轻轻贴于患者眼部,熨眼部1~3分钟,见本图(3)。

    (4)术者两拇指稍稍用力按揉患者太阳、百会穴1~3分钟为结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视力,不要用眼过度。

    (2)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要舒畅。

    (3)可以稍吃一些有益于视力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和一些补血食物,如菠菜、红豆、大枣等。

    (七)弱视

    患眼的视力低下,虽无器质性病变,但戴矫正镜片后,其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称为弱视眼。

    弱视由多种病因引起。先天性弱视是由于出生时视网膜出血,影响了视功能的正常发育所致。婴幼儿时期即可患病,但早期很难被发现。单眼患病者居多。年龄小者,由于不会说话而无法表达;年龄较大者,可有头胀头痛,视物不适等主诉。斜视性弱视者,患眼有显性斜视或阴性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其两眼的屈光参差较大,经过一段时期,也会出现斜视。

    1.方法与步骤

    见图2-5-7。

    图2-5-7 弱视推拿按摩

    (1)患者仰卧位,术者先用双手拇指轻轻在患者眼周反复按揉3~5分钟,见本图(1)。

    (2)接上法,稍用力按揉患者印堂、睛明、四白穴,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2)。

    (3)再稍用力按揉患者太阳、百会穴,反复操作1~3分钟,见本图(3)。

    (4)患者俯卧位,术者右手掌根揉推患者脊柱,并用多指揉法稍用力揉推患者心俞、膈俞、肝俞,反复操作3~5分钟,见本图(4)。

    2.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明确弱视的病因,是单纯性视弱还是其他疾病引起,如颅内压迫性病变。

    (2)此病患者多为年幼患者,在治疗时手法要轻柔缓和,不宜过重。

    (3)治疗此疾病,需坚持按疗程进行,5~10次为1个疗程。

    (4)在治疗同时,可进行一些食疗保健,如少量食用一些动物的肝脏等养肝之物和一些菠菜、大枣等补血之品。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看图推拿按摩》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看图推拿按摩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图推拿按摩》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