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天翻地覆可能见,有道沧海成桑田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铜人图 第51章天翻地覆可能见,有道沧海成桑田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弃疾心里惦记着《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东西,对爷爷说道:“当年沈括老夫子靠着太行向北行走,根据当时河北西路的山崖中镶嵌有螺蚌鹅卵石的现象,由此推理那里很可能曾经是沧大海,爷爷,我们能不能也到那里,看看那里如何曾经是大海的说法,好好见识一番,如何呢?”参见拙著《在北英雄传》

    辛赞笑道:“宋臣中很多人包括包拯、欧阳修、王安石、苏辙、苏颂等曾出使辽国,主要到其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五京之地。金国的五京制度,五大定府拱卫上京。金国的五京制度,多为承辽代制度,中间也有变迁,起初是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海陵王迁都后是中都、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照如此说,金国曾建有六都,为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中都大兴府,南京开封府。

    “随着五京设置演变,出使地点也不尽相同。先是上京居多,但其路途过于遥远,辽在中京设有大同驿,专门接待北宋来使。辽太宗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而其虎北口则是大宋出使上京、中京南来北往的必经地,五京之中,最为繁华。

    “此线驿路回时自上京临潢府,经中京大定府,从虎北口穿越燕山,到达南京析津府;复转南行,过白沟河,进入河套,直行汴京。路途遥远,中转驿馆三十多座。那里要走太行山东麓,与我们目前所在颇有些距离。

    “咱们本打算要去金国的上京会宁府,与刚才所说的先贤到辽国的上京、辽国的中京等地方方位根本不相同,我们要经过幽州的燕山东端以外的要地渝关城,然后向北走再走辽西走廊的,那里山势险要,素来是古碣石的所在地,历史学家们向来又称其为‘碣石道’。我们这趟行程此行正好经过那里,到那时候你们就能亲身体会一下,应该能很深有体会。”

    弃疾听说这次不能经过《梦溪笔谈》所说的曾经变换沧海桑田的那神秘之极的地方,心里空落落的好有不甘,忍不住向辛赞央求道:“爷爷,咱们我们能不能绕了过去,观上一观?”

    辛赞听说了不禁一皱眉,提高了声音呵斥道:“弃疾!”

    成银和弃疾都吓了一大跳,都不知道辛赞为什么突然不高兴了。辛赞此时又想起弃疾一向听话,自己也素来很少对他这样疾言厉色的,他今天想要过去看看也是因为好奇的原因,所以随即就和颜悦色下来,说:“沈括的确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见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但我刚才说了,那里与我们颇有些距离,绕过去势必耽误大事,也要做吗?

    “你们这时候还都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一趟是如何的艰险,它既关系到你爹爹和你姑父等许多人的生死以及他们在干事业的成败,更是关系到宋国与金国两国的百姓的幸福,你以后专心致志去做也好,全力以赴去做也好,都不一定能顺利成功、安身而退。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博大精深,你想彻底弄明白几乎一点都不可能,你知道,凭着沈姑姑那么大的能耐,就单单单李舜举家里遭雷电击这一件事就耗费了她一生的许多精力,你若要坚持象这样固执,这一趟你也用不着再去了。”

    弃疾得爷爷当头棒喝,也猛然警醒:“爷爷已不止一次如此说过,即便沈姑姑也说《梦溪笔谈》的学问非我专务,只是借之打探消息,实际助益却是不多。”

    当下对辛赞说道:“爷爷放心,弃疾记下了,此书留待天下太平以后,我再像沈姑姑那样去全力揣摩。”

    三人输赢兴衰讲个不停,书中不可尽表。几人一路向北赶得正急,中间根本不敢耽搁,这一天终于到了当年大宋与辽国两国交界的边境白沟河,辛赞看着河,说道:“在当年靖康之难的时候,徽钦两位皇帝被掳走向被金军押解着向北行走,当年时任大宋龙图阁学士、签书枢密院张叔夜作为大臣一同随从,一路上不吃不喝,到了这里,听见人喊道:‘就要过白沟河了!’张叔夜一听到这句话,竟然以到死也不进辽国国土为原由,自己扼住自己咽喉而死去。他曾经两次征剿了梁山,你们师门的长辈中重要人物先后因为他的征身死,可说颇有过节,但晁盖宋江不以自己性命之故,以其博大胸襟,当场已予以化解。而张叔夜在这里如此气节,当真令我们无比敬仰,我们拜他一拜。”三人均不知叔夜埋身何处,便朝着白沟河原来宋境一侧的河岸拜了几拜。

    过了白沟河,不久便到幽州城下。

    幽州,早在西周初年,武王即封召公于此,称燕,又封黄帝之后人于蓟,后来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秦代设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东汉光武改制时,于蓟县置幽州刺史部,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驻地。安史之乱,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刘仁恭在此称燕王,后被后唐所灭。宋太宗在此与辽高梁河之战中大败,从此只能对燕云十六州望眼欲穿。

    辽太宗于会同元年起,在此建立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乃承继盛唐风格的汉家城市,皇城便设在偏于城西南一隅,由宫殿区和皇家园林所组。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西为右掖门。东西、南北分别有贯城大道,东西向名檀州街,另一条为南北干道。城中有归厚、显中、棠阴、甘泉、时和、仙露、敬客、铜马、奉先等九坊。坊内修有许多佛寺,后世的法源寺,即辽时的悯忠寺。

    整个幽州城筑建富丽堂皇,在辽五京之中,最为繁华,其围长近四十里,亦居辽五京之首。它既是辽长城以南最核心的重镇,也是南来北往必经之地,而今正属金国所管,距辽设其为南京为时未久,城市大观不改,繁华依旧。

    三人只见幽州城城墙高垒,城门大开,城上碧空如洗,城外山色如画,既惊叹其壮美,又深感中原王朝失之之痛。

    辛赞道:“我在海州时就听说完颜亮正欲迁都于此,作为中都,这两年他不少在会宁幽州之间往返,眼看迁都在即,他此时或许便在幽州。”成银道:“我们是否在这里停下,也省了您老万里遥远到会宁?”

    弃疾心里咯噔一下,他少年心性,跳脱年纪,正对赴会宁的千里旅途风光心驰神往,更何况到了即刻见到爹娘,所以十分担心改了行程,不去会宁。

    只听辛赞又道:“他处心积虑谋夺皇帝位不久,完颜亶所遗留的势力多少还在,蠢蠢欲动者不少,眼下又面临迁都,自然对会宁很不放心,还是在会宁多些。我接令也是要到会宁,再说我们到那里另有事。”弃疾这才放下心来,但面对幽州这天下有数的名城大都,虽说只是路过,又忍不住要逛。

    辛赞心中自然明白,其时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并不便多说,看看天色将晚,便找客栈住下歇息。

    吃完了晚饭,辛赞叫过来成银与弃疾,说道:“幽州向来被看成是中原的屏障,南部中原与北方的锁钥之地,向来为中原北部边塞的重镇,是每一个要参与大宋与金国的战争者所必须谙熟的地方。原来这里属辽地,金灭辽以后,金国便占领了这里,因此我们过去的时候也轻易到不了这里。眼下我们在金人占领的地区活动,这样以来,以后也许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但是身份又会不一样了,再也不能毫无顾忌地勘察地形,详查情况。本来我们这次三人过幽州机会极是难得,原打算城市进出要道及其背靠之燕山渝关、居庸关、古北口、居庸关等几处关隘都要走到。但我盘算塞北冬日苦寒,路途遥远,跋涉不易,年前时日勿多,只得放弃。弃疾以后记得要好好对这里谛观形势,筹谋攻守。”

    弃疾谨记祖父嘱咐,后来自会宁府再随金国朝廷到中都幽州,果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极是用心,并在以后《美芹十论》中提及。

    辛赞对幽州极为看重,继续说道:“中原华夏控幽州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幽州便为燕赵共有。秦灭二国后,推行郡县制时设立幽州,其名也是由此而来。

    “幽州自古以来既宜农耕,又因临近塞外游牧区,还可从事畜牧,而马匹之于军队又是无比紧要,所以更使其地位变得不可替代。

    “幽州向来为中原大门。它所背靠燕山,正与阴山、太行山等大山毗连,其西、北、东三面环山,因此自然隔断了历来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骑兵。东南又不远便入渤海,使其得以坐看中原,平临天下,成为一块在簸箕湾里的僻静之地。总之,幽州之于南部中原,就是一个天然的防御、进攻屏障,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节点,幽州得失,关乎中原王朝生死安危。

    “而自隋开掘大运河以后,航运直通江南,幽州枢纽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它因而不只是控制着中原的门户,亦隐隐成为江南门户,可因此窥望江南。”

    辛赞说着叹口气,再道:“最可恨的是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出,自那时中原王朝便失去这一门户。而辽国恰恰相反,在得到燕云十六州后犹如跨过了到中原的门槛,进出自如,并趁机将幽州设为南京,屏障中原。"参见拙作《辛弃疾传》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铜人图》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铜人图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铜人图》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