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480章 终章:奉法者弱,则国弱(大结局上)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正文卷 第480章 终章:奉法者弱,则国弱(大结局上)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靖安十四年,世界进入完全和平期,也进入了第一轮经济竞赛,互相玩命发展科技。

    靖安十五年,第一台台式电脑诞生,世界正式进入科技时代。

    就在靖安十五年,靖安帝驾崩。

    新帝登基,改元天授。

    靖安帝上庙号德宗,谥号,钦。

    天授帝登基,朝中再次提出战争期间废太子失德行为,导致大明由盛转衰。

    天授帝惧于言论,思来想去,认为是皇权过于强大的原因,所以他决定放弃部分皇权,皇帝在朝堂上不再一言九鼎。

    内阁出三个人,八部六寺主官,再加上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军机处出两位军机大臣,五军都督府出大都督,最后加上皇帝,一共23人,组建议会,大事投票,小事拍板。

    凡事大事,23人必须到齐,进行投票,少数服从多数。

    等于说,把至高无上的皇权,拆分成22份,送给顶级朝臣。

    可天授帝并没想到,最后挨骂的还是他。

    天授元年,正式组建大明议会。

    议会地点,设在谨身殿。

    谨身殿算是皇帝内宫,基本用途是上厕所、换衣服用的,景泰朝用来储存机要,后来太子在谨身殿短暂办公过,之后一直用来储存机要。

    这些年一直都是这样,算是机要室,所以改用做议会,完全说得过去。

    机要储存地点不变,只是把主殿空出来,不设龙椅,而是设一张椭圆形桌子,皇帝和朝臣在圆桌上,进行投票,也被民间成为圆桌会议。

    国家大事,基本都从这张桌上做出决定。

    朝臣肯定满意呀。

    自从废了跪礼之后,朝臣的地位直线攀升,随着几次大战,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尤其是平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其他各国已经变成了联邦制了。

    联邦制,民间都认为是迈向皿煮的一大步。

    所以,大明提出议会制,分散了皇权,但民间还是认为,这是皿煮的决策。

    朝臣都跟着吹捧,把天授帝捧到了和世祖皇帝并驾齐驱的地步。

    天授帝舒服了。

    天授十二年,天授帝在民间一致好评之下,居然做出了皇位禅让制的改变!

    皇位不再在自己子嗣当中传承,而是从宗室当中,择优选择。

    这下坏菜了。

    本来团结一致的宗室,瞬间分崩离析,朝中大乱。

    在天授十四年,天授帝又收回来这条政令。

    宗室恨死了天授帝,两年来多少个郡王因为政斗死亡?多少宗室埋骨于地,你忽然告诉我不玩了?

    本来铁板一块的宗室,再也凝聚不起来了。

    天授帝却在冬天病逝,把烂摊子丢给了太子。

    新帝继位,改元隆熙。

    隆熙帝给天授帝上庙号哲宗,谥号,信。

    隆熙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收权,他才不信那些文官忽悠老爹的鬼话呢,什么众正盈朝,什么一致好评。

    傻了吧!

    自己的皇权不要,听那些屁民的屁话?

    大明是统一的大国!

    不是什么联邦!

    凭什么搞这个什么圆桌议会呀?

    大明有昏君吗?

    没有啊!

    大明皇帝干的不好吗?

    干得不错呀!

    跟历朝历代比,都算是明君了,为什么还傻乎乎的放弃皇权呢?这不脑袋有病嘛!

    他爹活着的时候,他就劝过,结果越劝他爹非但不听,反而疏离他,这也是天授帝想采取禅让制的原因。

    可宗室杀得太厉害了。

    甚至波及到了民间了,民间愤慨,所以才被迫停止所谓的禅让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最稳定的。

    为什么大明从创立之初就确定这一点,为什么太祖皇帝明知道太宗皇帝有才能,却还是选择建文帝?

    因为太子朱标病逝后,老二老三还活着呢,太宗皇帝是老四啊!

    而且马皇后有五个嫡子!

    老四排行老四。

    别信地摊文学说什么老四不是嫡子,看看太宗皇帝的靖难檄文就知道了,那篇靖难檄文,并没有被当时在朝的文官反驳,这就说明,太宗皇帝绝对是马皇后的亲儿子!

    看看太宗皇帝的封号是燕,也就知道了,不是嫡子不可能有这个待遇。

    如果太宗皇帝不是亲儿子,周王会服他?老二老三家的儿子们会服他?

    为什么太宗皇帝的那些弟弟们,在太宗皇帝靖难四年里,没有拿他的身世做文章?

    建文朝可都是文官啊,那些文官嘴多毒啊,怎么可能放过太宗皇帝呢?

    偏偏没有任何记载!

    这就说明,太宗皇帝绝对是嫡子,绝对是马皇后的亲儿子!

    所以说,天授帝纯属瞎搞。

    不立长,立贤。

    到底什么是贤?

    贤名与否,是很主观的判断。

    说白了就是玄武门继承法,谁能杀谁就是贤。

    别管老大是什么玩意儿,他继承皇位,是最稳妥的办法,这也是内阁、司礼监存在的必要,只要皇帝是个人,他坐在那个位置上,大明就能顺利运转。

    也是言官体制必须存在,景泰帝无限扩大言官的权柄。

    就是为了监督皇帝。

    就是担心有一天,换上来一个昏君,只要言官在,他是昏,但不会祸害民间;他最多花点钱,当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养着,天下不会乱,朝政不会乱。

    这就是言官制度存在的本质。

    司礼监和内阁、军机处紧密配合,皇帝是个傻子也无所谓,大明会照常运转。

    张居正就完美诠释了司礼监、内阁、军机处体制的完美。

    张居正为何能掌权却无法乱权。

    你能办事,但不能乱政。

    这就是三权分立的好处。

    而皇帝,看似掌握三权,其实只有大事一票否决权罢了。

    可这个一票否决权,可不是随便使用的,言官会监督皇帝使用这个权力。

    这就完美形成了权力闭环。

    每一层都有人在监督。

    首先保证皇权不乱。

    其次保证臣权无法僭越。

    最后保证权力正常运行,大明顺利过日子。

    到了后景泰时代,皇权想维系,就要拉拢宗室和勋贵,就等于将军权完全攥在手里。

    军机处又不断收权,保证皇帝坐在深宫里,皇权却不会衰退。

    所以,废除跪礼什么的,都不重要。

    他们表面不跪,但心里却跪着!

    这就够了!

    也解放了皇帝本人。

    皇帝不用伏案于长篇累牍之中,哪怕权臣上来,照样他无法篡权,哪怕武官乱政,军机处和五军都督府转动,武官也得乖乖把权交回来。

    因为盖玺权在皇帝手里!在交泰殿!

    只要交泰殿不丢,武官就永远被压制,因为无人能调动任何军队。

    再用文武制衡,太监居中调度。

    皇权是不会丢的。

    可天授帝主动让渡皇权,那神仙来了也没办法。

    隆熙帝也不聪明,放出去的权力,就不要想着收回来了,该想的是如何守住核心权力!

    他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要对朝臣收权。

    所以,隆熙朝开始了浩荡的帝臣之争。

    皇帝想收权,臣子不让。

    而且,天授帝把宗室玩崩了,没有宗室这个大臂助,皇帝是无法完全掌握皇权的。

    宗室制度,是成化帝和弘治帝制定的。

    宗室无诏不许出京,允许参政。

    而皇帝是不可能天天巡视地方的,也不可能哪里打仗,皇帝就上的。

    这时候宗室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宗室在中枢参政,又去巡视地方,他们本身就是皇族,升无可升,屁股又坐在皇帝这边,和文武都有仇,自然敢说真话。

    所以从弘治朝后期,大明诞生了很多贤王。

    外出征战,有宗室去当监军。

    他们只要保证皇帝的军权不丢就可以了。

    这些年,宗室完全成为皇帝的羽翼。

    结果,天授帝把羽翼给扯烂了。

    宗室如此卖命,主要原因也是时代浪潮的冲击,谁也不想变成普通百姓,不想就得干活呀。

    宗室又不能升官,玩命干活能保证爵位不推恩。

    可天授帝最蠢的还不是禅让制呢,而是议会制当中,没有给宗室一个席位。

    宗室是你的人啊,伱一个席位都不给,宗室寒不寒心?

    勋贵也是你的人,你一个席位都不给,勋贵寒不寒心?

    最关键的是,这些人是能帮你说话的。

    到了议会制,你还能一言九鼎吗?

    锅你背,好处捞不到,你是不是傻啊?

    不过,也得理解天授帝。

    他是庶子继位。

    废太子出了车祸,太子位便宜他了,并不是从小受到的皇族教育,而是匆匆补课,脑子不正常也可以理解。

    毕竟他从小是文官教出来的,以贤王的模板教他。

    贤王的模板,是为皇族奉献。

    所以,他是真的为天下奉献了。

    后来教他帝王心术,他也没太学明白,就闹出了大笑话。

    但文官还是比较吹捧他的。

    隆熙帝也没比他爹聪明到哪去,上来就开始争权,恰恰落入文官陷阱之中。

    又丢掉了宗室羽翼,勋贵也不愿意帮他。

    皇家太无情了,我们时代为你家效力,结果到头来,你家把我们给拔毛了!

    哪有你们这样当皇帝的呀!

    勋贵开始向文官靠拢,这是极为恐怖的事情。

    分权鼎力,彼此制衡,这才是权力稳固的原因。

    一旦有一个角倒向另外一个角,就会造成那个角的权力极端膨胀,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终于在隆熙十一年,集中爆发。

    朝臣以皇帝失德为名,强制索取回皇帝的一票否决权,大事必须由议会23人,表决通过,不经表决,就无法通过,皇帝没有一票否决权,无权要求进行重新投票。

    就在当年,隆熙帝却以失德为名,关闭宫殿,在殿中绝食而亡。

    他是真的自己绝食,还是被逼着绝食,真相已经无从得知了。

    新帝登基,改元正始。

    正始帝给隆熙帝上庙号宁宗,谥号,安。

    正始元年,正始帝下罪己诏,认为朝政无度,是皇家的责任,隆熙帝以绝食而亡,是向民众致歉。

    算是对隆熙帝绝食,有了一个正式交代。

    正始帝在压抑的政治环境下长大,人就极为聪明,他不像他的父亲,去和朝臣硬刚,最后落个身败惨死,身后名都没了。

    他谨小慎微,像只毒蛇一样,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正始四年,李自成死亡,正始帝追赠李自成为顺王,他试图拉拢勋贵势力为自己羽翼。

    并重新整合宗室,为皇权羽翼。

    正始六年,正始帝试图保住皇权,提出议会八年制,每个人担任议长,只有八年时间,过了八年,必须换人。

    同时提出,朝中高官也要进行八年制改革。

    结果朝中沸反盈天。

    皇帝冲击朝臣制度,朝臣也会冲击皇帝制度的。

    果然,这件事闹到了正始八年,正始帝外出视察时,遭遇刺杀,脑袋都被勒掉了,死状之惨。

    新帝登基,改元孝昌。

    孝昌帝给正始帝上庙号文宗,谥号,襄。

    正始帝被刺杀的时候,孝昌帝就在附近,他是第一个发现父皇脑袋的人,那种场面刺激得他,即便过去三年了,还是记忆犹新,他闭上眼睛,就能看见父皇的脑袋。

    孝昌三年,孝昌帝再次放开皇权。

    而孝昌帝,却在开始收割钱财,暗戳戳的贱卖皇企,收敛钱财,重新开公司。

    朝臣对孝昌帝的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转眼到了孝昌十六年,皇族暗地里的资产,已经达到了恐怖的数字。

    这些钱,不属于内帑,不属于宫中。

    而属于孝昌帝的个人资产。

    姓朱,但不姓皇。

    孝昌十七年,孝昌帝病逝于养心殿。

    新帝登基,改元承光。

    承光帝给孝昌帝上庙号为绍宗,谥号,端。

    转眼到了承光三年,承光帝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傀儡,除了议会当中有他一票之外,他什么权力都没有了。

    在承光四年,承光帝忽然对外宣布,宣布退位!大明再无皇帝制!

    此言一出,天下哗然。

    连朝臣都被震惊到了,全部入宫请罪,废了一百来年的跪礼,重出江湖,官员们都跪在养心殿外,乞求皇帝收回成命。

    千万别忘了!

    民间冲击皇帝制,冲击的不止皇帝一个人!

    而是皇帝制下所有的一切。

    这些朝臣,能享受政治成果,因为上面有一个皇帝给他们撑腰。

    如果皇帝走下台前。

    那么饱受冲击的就是他们了。

    他们可没有皇帝血条那么厚!

    千万别忘了,大明从何而来,是太祖皇帝建立的,太宗皇帝开拓的,大明富有世界是世祖皇帝的功劳!

    大明能有今天,可以说都是老朱家的功劳!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人家的后人享受世代传承的皇权,有毛病吗?绝对没有啊!

    连他都说不干了。

    你们这些官员,还好意思干一辈子吗?

    你们能干一辈子吗?

    谁给你们的权力!

    千万别忘了,你们的权力是皇帝授权给你们的!

    当皇帝没有了的时候,你们权力就失去了正统性啊!

    谁还会听你们的话?

    勋贵吗?

    勋贵依托于皇权存在。

    一旦皇帝没了,勋贵就没了!

    宗室也没了!

    文官?呵呵,也没了!

    所有体制,都将土崩瓦解。

    会有新的体制出现。

    而这个新体制,到底和他们还有多少关系!

    承光帝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招用得绝。

    (本章完)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