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和阗高台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民国诡闻实录 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和阗高台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岳观潮他们站的位置还算高,可以一眼看到墨玉县城的布局,这座墨玉县城分为两个部分,高台老城和墨玉老县,二者靠近喀什河西岸,互相衔接形成如今的墨玉城。

    仔细看,喀什河蜿蜒流淌牵连远方绿洲,在西岸多出一块几十米高、数百米长的巨大土崖,就好像是在绿洲之上形成的高大堤坝,呈半月形沿河隆起,要说高度,完全不能和南岸的昆仑山诸峰相比,不是特别高,但在平坦的绿洲地带,却也是个极好的制高点。

    这土崖上承载的,就是墨玉老县的高台城!

    何为高台城?

    高台城也叫高台民居,是疆地百姓因地制宜发展出的独特民居建筑,就好像是西南的吊脚楼、岭南的客家土楼、陕甘的地坑院,具有很鲜明的地方标志和地理特色。

    这些高台城多是建立在土崖或者土台之上,充分利用了断崖土台地势较高的特点,第一层房屋依崖壁边缘而建。

    修建时会准备大量的泥巴和杨木,泥巴会混合茅草、草根这样的东西,既能增加泥巴坚硬度,也能让泥巴尽快干燥。

    至于杨木,充当的是构件作用,村民多是会将杨木完全削去外皮,做简单的木构件处理,使得他们能承载大重量,放置在墙壁上形成屋顶、棚梁、架木、阳台、廊道。

    修建成之后,屋子要么是夯土黄色,要么会涂上混有药粉的白石膏、红石膏或者灰蓝橘黄石膏,以此来保护墙体,同时防止虫蛀鼠钻。

    由于百姓多是祖辈混居,随着家族人口不断增多,他们往往是在土楼的顶部另外加盖,以此类推,无论产生了几代人,都以这种顶楼加盖的方式产生新的屋舍。

    再加上整个土崖不会只有一户人家,通常是几百户人家共同使用,大量的屋舍土楼会很快将土崖壁外缘完全铺满,经历近百年后,土台上的屋舍楼栋就好像是依附于石头上的野草竹笋,将土台完全占满,形成房摞房、楼连楼、院套院、崖靠崖的屋舍奇观。

    这些土楼民居并无标准式样,布局外形很是灵活,都是根据百姓家族的需求而定,既没有中原那种必须四平八方、中轴对称的建筑概念,也没有必须建造平地或者风水宝地的空间意识,在地形和空间中不追求任何形式和美感,只达到物尽其用。

    在极度自由的理念下,院落楼栋各异,小者只有平房院落,中者高二三层,大者高四五层,最高的土楼,依据土崖的地势,在崖下修建四层、崖上修建三层,形成上下七层的土楼景观。

    这种灵活松散的结构既然追求自由,那就注定要丧失统一性,整个土崖的房屋全无任何章法,上下落差、高低错落、前后连通、左右通廊、层叠繁复,到处都是风格独特的临街楼、过街楼、跨街楼、悬空院、高台院,越是在高处,就越是能见到如同空中楼阁式的院落。

    若走进其中,随便放眼一看,最多的就是屋舍连楼之间的走廊、栈道、巷道、阶梯、阳台,它们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弯回绕、上下急转、甚至有可能还要钻桥过洞,若非是有熟人牵引带路,生人压根就没法完全走通,很可能走了几个时辰,还在原地兜圈子。

    粗略一看,房屋整体杂乱堆积,看起来确实松松垮垮,不成章法,但是它们在修建时既然追求高屋楼厦,就已经做好了打算!

    这些屋舍夯土严实,混有当地独有的岩粉,极为坚硬,只要风干水分,就是拿刀口去碾压,也只能碾出许多碎土,只要是已经成型的高台村落,往往是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甚至近千年,足以可见这些高台楼屋的坚固耐用。

    屋舍建筑的风格,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这种高台城的出现,和绿洲的环境密不可分。

    和田绿洲所在的位置,在古代属于东西方关口,往西可以到欧洲中亚、往东可以前往河西走廊,甚至往南还能进入藏地,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和田绿洲成为东西方交往的咽喉之地,说是东方的西大门也不为过。

    换言之,只要控制住了和田绿洲,也就控制住了西域对外贸易的关口,和平时这里是四方繁荣的丝路商国,战乱时,这里就成了三方必争之地!

    高台城的出现,刚好满足了绿洲地区百姓的需求。

    首先,高台城依山据崖,修建在高处,可以直接俯瞰一马平川的绿洲,战争时最难打的就是以低打高,百姓借助土崖本身的高度,再站在堡楼之上,可以轻易看到远处的动静战况,形成对下的有利优势。

    再一个,土崖也能保证建筑不被水冲垮,绿洲地区临近昆仑山北麓,雪山融水丰富,在雪山融水充沛的时节,绿洲很容易淤积洪水,当大的湖泊无法再承载蓄水时,喀什河道就会大面积涨水,很可能会冲垮某些绿洲中的村落城镇。

    如果是在土崖上,这些土崖至少高几十米,完全可以抵挡平时的洪水淹没,在绿洲洪水泛滥时,可以免遭生命财产损失,再进一步说,如果连土台之上都已经蔓延洪水,那这个地方就成了无法生存的泽国,也能让他们尽早收拾家当,搬迁区更易居的绿洲。

    总体来说,土台民居既是战乱时的抵抗堡垒,也是和平时的避水高台,可以防止大部分洪涝危害,若再往后说一点,那就是高台占据绿洲最高视野,站在土崖之上,可以俯瞰喀什河两岸,绿洲风光,雪原高山,尽收眼底!

    克力看着这些人,指着喀什河东岸的西北方向:“以前,整个和田绿洲都是于阗国的领土,于阗王都就位于喀什河东岸,现在这片位置已经被农田淹没,成了绿洲上的高台田。”

    说到这一点,他顿了顿继续解释道:“从位置来看,喀什河东西岸同时都有一段长数百米高几十米的沿河土台,这里大概就是千年前的于阗国都旧址,西城的位置包括现在的墨玉与和阗,我们所见到的两座土台,以前应该是于阗国的王城旧址,他们应该是把王城修建在了土台上,才会在喀什河岸堆积出两座高台土原。”

    后来,于阗国在宋朝时期被喀喇汗王朝所灭,这里就此成为喀喇汗王朝的行省,近千年时间过去,绿洲中的小国政权不计其数,无论是什么族群,只要来到喀什河岸,就能看出这里地势高耸优于其他地区,在这里筑城修寨也属于自然而然。

    说罢了高台城,他们把目光集中在墨玉老县。

    县区的大致边界,完全没有超过喀什河西岸的巨大土台,这座县城以南北为顶点,牵连出近乎夯土黄的高大城墙,连带着形如弯月的土台,刚好形成四方椭圆的城墙形态。

    在这城墙之上,可以看到跺台、高堡垒、高耸塔尖、盔顶城门、还有朝内延伸,随处可见的走马道、了望塔。

    从土台上延伸出来的民居房屋,也多是夯土黄褐色,平房楼院居多,再有就是一些二层三层的层叠土楼,受限于地形,很少有像土台那样五六层高的层叠楼栋,唯有县城中心的白塔,还算是比较高耸,以鹤立鸡群之态,出现在周围低矮混沌的土楼民居。

    墨玉县整体看上去,就好像是个以高耸白塔为中心的花朵,城中各处搭起遮阳布棚,可见五颜六色的绸缎随风飘扬,再加上城中随意行走的疆地面孔,颇有种异域风情。

    汽车驶入墨玉县后,带着他们穿梭进主路,最终在城中的白色巨塔边停了下来。

    根据宋思媛的话说,她找的这些汽车运输队,来和田有两个目的,一是收散玉,二,是做紧俏货的生意。

    他们从敦煌出发,沿着长廊要走过将近两千里,才能到沙漠西岸来,为了不浪费车队行程,还会在汽车上装满紧俏货,和阗绿洲的百姓最缺少什么,他们就会拉来什么,也能在沙漠南岸大赚一笔。

    这次来和阗,这些车上拉的都是些内地上好的茶叶、丝绸、瓷器、金银器具、手工艺术品,只要沿着和田绿洲转一趟,就把货品给全卖出去了,同时,也能趁着转悠车队,在附近的城镇低价收取农人牧民手里散玉,只要能让他们运出疆地,总能借着“和田玉”的名头,在文玩市场大赚一笔。

    他们和汽车队道谢后,跟着克力沿着白塔往东走,去往高台城附近。

    一路上,周围的和阗百姓可能是没见过那么多汉地生面孔,频频侧目偷看,眼中倒也没什么敌意,就跟家中来了客人一般,透着好奇和疏离。

    走动间,和阗的集市也如画卷舒展眼前,如今的墨玉县仍旧算是东西方关口,只是随着海上贸易的发达、丝路没落,远没有千年前那么繁荣,有种英雄迟暮的颓唐感,到处都是扬起的风尘,显得灰扑扑有些脏乱。

    不过,有句老话叫瘦死骆驼比马大,这里纵然是有些没落,也还是维持着南疆繁荣,随处可见沿街铺子,集市叫卖更是此起彼伏,东西方货品琳琅满目,叫人目不暇接。

    行走到某个过街楼时,附近就已经开始拥堵起来,周围被围得水泄不通,全是汉胡杂乱的面孔,甚至,还有人从过街楼上推开窗户,伸着脑袋朝下看,看这情况,估计一时半会是走不过去的。

    他们决定停下,看看人群簇拥的,到底是什么!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民国诡闻实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民国诡闻实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民国诡闻实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