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631章战略决战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大司马正文卷 第631章战略决战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两年后出兵中原,看似挺长时间,但从实际来看,尤其是对刚刚结束了大战的南汉军队而言,这时间算不了多长。

    如长期供养军队,江淮物资几乎消耗一空。为了补满北伐中原的物资,不仅需要从后方调配物资到前线,还要大量百姓为运送物资而服徭役。

    除了物资补给外,还要派斥候深入魏境,勘探魏军兵马的布置,以及用兵方向的山水地形;兵工坊打造甲胄,铸造刀箭,以用于日后的战争。

    当然了以上这些内容,对南汉而言不算什么大问题,地方、都督区自行能够解决。当下最重要的事,即顾徽之前提出的迁都秣陵的建议。

    迁都秣陵经常被江东士人反复提及,但因各种原因,始终不被采纳。当下因背景有了很大不同,再次被提及之后,不仅刘禅意动,甚至霍、葛二人不得不思考,是否要迁都秣陵。

    黄鹄台,霍峻主持会议,诸葛亮、李严、徐庶、费观、马良、潘浚、张飞共八人列席。

    至于为何没有刘禅参加,主要是因为临近正月,刘禅需要负责祭祀事务,直接让霍、葛二人看着办。而因霍峻爵高而位重,诸葛亮将主位让与霍峻,他为副手帮衬。

    霍峻跪坐在主榻上,环顾在场众人,说道:“先帝终以灭魏兴汉为己任,不幸中道而崩,陛下年幼初继,曹丕南征江淮。幸天命在汉,经钟离一役,重创贼兵。”

    “时曹丕忧虑而丧,曹仁、贾逵、曹休者战没,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

    “而后寿春之役,徐晃自焚,兵将降服,降民十余万。追亡逐北,西复豫州,北至河南,下城七十二,大扬国威。”

    “得此二役,魏国之兵死伤大半,将校非死既降,兵马不足以用。加国有大丧,幼主当朝,魏已无昌盛之形势。孤与丞相相商,窃以为宜当趁机北伐,以图兴汉室,成先帝之遗愿。”

    说着,霍峻将北伐规划如实讲出,沉声说道:“今魏衰而汉兴,汉积业二十载,孤欲于建兴四年春北伐,时出全国之力,发二十余万兵卒,兵出三路而伐中国。”

    梭哈!

    下次北伐中原,大概是南北对峙以来最好的机会了,霍峻在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后,决定梭哈一把,投入南汉所有力量,征发国内所有可战之兵,向中原发起最大规模的北伐。

    这二十几万兵马不是史书吹嘘兵力所包含的民夫,而是纯粹的兵马人数,若加上民夫大概能有四、五十万人。

    这一仗倘若无大的战果,此次北伐就不能说得上成功。甚至不幸兵败,南汉积蓄多年的兵马、钱粮将会付之一炬。届时汉魏南北对峙的格局,短期内将无法改变。

    “江陵公,魏虽屡败我军手中,但良却闻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当下为求稳妥之策,不如向北国徐徐用兵。案兵养锐为上,观衅而动。”

    马良神情犹豫,劝道:“今骤发国中二十余万兵马,向中原大举而用兵,如若兵败,恐有损国威。良心中多有不安,望江陵公深思斟酌!”

    潘浚眉头微蹙,说道:“公受伊、姜之托,辅赞大业,入安本朝,出摧强敌,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为成先帝之遗志之心,日月可鉴。然劳师远征,跋涉中原,若攻城不克,野略无获,恐有失公之盛名!”

    “不然!”

    徐庶态度刚强,说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昔汉楚争雄,时人欲以鸿沟分治,唯高祖高瞻远瞩,强掠项羽,终垓下一役,得有天下。”

    “中原者,疆域辽阔,少山而多原。徐徐用兵,或有所小得,但却难改分治之形势。夏季雨盛,汉舟北进;冬季河冻,魏骑南下。汉魏兵势焦灼,互有进退,何能言兴复汉室之语?”

    “魏已历二代,少者不知有汉。如今时不一鼓作气,待魏再治中国三十载,恐河北已无知汉者矣。而南土承平,久而历之,我与诸君渐老,恐无多少士民有复中原之志!”

    在众人中徐庶的年纪仅次张飞,比诸葛亮、霍峻等人老多了,他从南渡荆州避难起,已有三十几年。他见过太多安逸下来的北人,因生活安稳下来,不再想回家乡。

    且徐庶作为颍川人,他深知中原地理对习惯利用河流作战的南人来说,属于是不小的挑战。冬季结冰,舟舸不利行进,怕是会被曹魏骑卒击败。

    今下徐庶赞同霍峻的建议,发举国之兵,梭哈一把,争取吃下河南。

    实际上,除了气候问题外,霍峻之所以选择梭哈一把,还有考虑到河南不是独立的地理单元。

    北方不比南方,南方山水纵横,平原、盆地琐碎,需要利用长江进行上下沟通。北方的河南地区不是独立的地理单元,进入河南地区作战,要么一鼓作气打到黄河边,要么卡在中间,被敌军趁势反推。

    有了徐庶开口,诸葛亮轻抚羽扇,强调说道:“中原为四战之地,外无崇山为险,内无金汤之城。若不出全力,则无以逐鹿中原。”

    诸葛亮从榻上起身,说道:“中原之形势关乎天下之兴衰,汉得中原,则能覆没逆魏,季兴汉室,救民于水火。如魏据中原,则天下被其握,汉室终难为天下人之所向。”

    “魏自钟离兵败,曹丕抑郁而亡,曹叡幼主继位。魏为御我北伐,行效中汉之末政略,准州郡自募兵马,可见其兵马将衰,其今下之兵不比汉土之精锐,亦不比南土之众。”

    “亮敢断言,今中国之形势,已不复曹操昔日之时。魏兵马衰竭,钱粮将匮,百姓食不果腹。我军如能取胜,王师下河南,百姓箪食壶浆,士吏望风而降。”

    说着,诸葛亮看向众人,笃定说道:“发举国之兵,如能下河南。汉室大兴,逆魏覆没之势,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逝,势不可当!”

    “大司马、丞相,发举国之兵而北伐河南,未免有倾尽家资‘赌’彩之感。兵者之事,不宜太险!”潘浚说道。

    “赌?”

    霍峻起身微叹,说道:“‘赌’字或虽难听,但似乎与孤之所为相同。但孤却更愿将举南土之兵北伐之事,称为‘战略决战’!”

    “战略决战?”

    闻言,在座七人初有疑惑,但又深思四字之意。

    霍峻走到殿中,踱步说道:“战略决战者,即为赌国家之运势,赌大军之命运。成者,定鼎中原,横扫天下;败者,轻者丧兵,重则亡国。”

    “昔曹操南征江汉,欲集天下之力,与吴楚之兵决战。然却被孤率吴楚锐士,火烧金口,追亡云梦。终一统天下,篡汉称帝之梦破灭。”

    “亦或是袁绍征曹,两军战于官渡,袁胜则曹败,曹败则中原被袁绍所得。终曹操奇袭乌巢而胜,席卷河北,成一统中国之业。”

    “曹丕庸人,欲收淮南之土,集举国之力南下,然受挫钟离,兵败淮水,寿春被克,中原空荡。今敌我形势逆转,何不能北上中原,饮马大河乎?”

    霍峻的语气坚定,说道:“葛相言,如能下河南,则汉兴魏亡。然孤以为如能克复河南,或河北再无大仗。一伐而定中原,二征以复汉室,盖今下之形势,当如此语尔!”

    继而,霍峻语气放缓,说道:“孤知诸君心存顾虑,担心北伐中原不成,既有损孤之声威,将士伤亡惨重,辎重匮乏,民劳而无功,日后进取中原乏力。”

    “然不知诸君可明,我军兵马当下为何不逊于中原,或是更甚一筹。非大汉人众于中国,而是贼大乱初安,可服兵役者少。缓图中国之举,当如贼今下之意。待积年之后,魏元气恢复,仇敌更强,欲再图中原,则大势不在我矣!”

    “昔高祖幸已有三秦之地,据荥阳与项羽约分天下。彼时何不闭关守险以求缓图天下,莫非其不知将士厌苦战,有兵败失天下之险乎?”

    “非也,实因灭楚之形势已至,故不得不战。如有错失良机,则放虎归山,遗患无穷,而后方有垓下之役,鼎定天下之事。今之势,与高祖之时有何异焉?”

    霍峻敢向众人喊出,一伐而定中原,二征以复汉室的口号。并非仅单纯根据河南形势,欲执着打穿河南。而是通过长达多年的战争,汉魏在兵源、兵力、粮草等方面上发生逆转。

    魏弱汉强的格局,或许大部分人还未有所感知,但被霍峻敏锐的扑捉到。既抓住当下的格局形势变化,岂能不顺势发动战略决战,尽可能一鼓作气打穿河南。

    很早之前,霍峻隐约就有对汉如何取天下,有过初步构思。在霍峻的计划中,先通过长时间作战,稳固南方。而后在与曹魏长期的作战中,逐步突破襄阳、寿春等据点。

    待曹魏这些外围据点被突破,进入中原的道路被打通,抓住曹魏虚弱的机会,直接打穿河南,进而渡河灭魏。

    费观甚是赞同,拱手说道:“江陵公之谋略,非观所能比。今听公战略决战之语,观焕然开朗,心中再无疑问!”

    “哈哈!”

    张飞拍腿而笑,说道:“俺无异议,如仲邈、孔明之语,如能成功,则能一举灭魏。如不能成功,大不了之后继续北伐。俺随先帝颠沛流离,从涿郡到下邳,再从下邳到南阳,不知何谓不可成之事。”

    “张将军之语虽糙,但却合当下之形势。一伐不成,二伐便是!”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

    李严捋着胡须,说道:“如举国北伐,军粮越千里供给大军,所需百姓不下二三十万。如此调度兵民,中枢当与各州刺史相互协调,相互调配,全力支援北伐方可。若粮运不到淮北,我军唯有撤军。”

    “粮草补给虽难,但并非无法解决。当下最艰难之事,在于统兵诸将身上,如何用兵,如何能击溃魏卒,夺取河南,当为关键之事!”潘浚说道。

    “兵分三部,一兵出江汉,一兵出江淮,一兵出汉中。”霍峻说道:“江淮之兵由孤统率,江汉之兵可授葛相,巴蜀之事可交予陆骠骑!”

    迟疑少许,霍峻说道:“可遣使至河套,邀轲比能统鲜卑之众南下,以牵制河北魏兵。”

    与鲜卑联合,初由诸葛亮、刘禅提出,而后由霍峻同意。在霍峻眼里,鲜卑劫掠河北的事实不会因南汉同意与否而改变,不如灵活变通些,与鲜卑合作,先灭了曹魏,而后再着手解决鲜卑问题。

    汉唐开国哪个不被游牧民族困扰,最终不都被他们解决。关西羌胡化,河套被鲜卑所占据,这注定是南汉之后要解决的问题。当下分清主次点矛盾,先解决主要矛盾,而后再解决次要矛盾。

    “统兵之事,诸公无需多忧!”

    诸葛亮抚扇而吟,说道:“当下亮忧虑之事,在于中原之山水。夏季水盛之时,舟舸载粮而进;冬季水衰之际,舟舸难以前进。如不能解决辎重补给之问题,恐北伐中原之事,将无从谈及!”

    “对啊!”

    马良似乎想起什么,说道:“夏季尚能供给军粮,但深冬之时,纵邗沟亦会结冰。如以时间观之,唯三至五月可以用兵。一旦敌寇坚守城池,数月不克,淮北兵马恐将无粮可食!”

    “除非在夏时,尽可能将大军所需粮草辎重运至江淮。而后大司马北伐用兵时,从后方补给粮辎。”李严蹙眉而思,说道:“却不知淮北有多少百姓,可以被我军征调!”

    “徐州百姓稀少!”

    霍峻毫不掩饰,说道:“魏为防我军用兵,必会迁百姓北上。沿途用兵,皆需以舟舸行于河水之中。故河水下降,粮草、冬裘皆难以抵达前线。”

    说着,霍峻看了眼诸葛亮,缓缓说道:“欲解此难事,葛相以为可将都城东迁至秣陵。”

    “迁都秣陵?”

    ps:今晚被我女票占了,只能先码一章4k字先。剩下一章,明后天还上。

    上次欠的一章,之前熬夜三更还了!

    (本章完)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大司马》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大司马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大司马》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