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334章 人才掠夺计划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正文卷 第334章 人才掠夺计划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叶云流一边整理着手稿,一边问道:“老师,我们要回去了吗?”

    方孝孺颔首道:“辽东书编写完成,朝鲜国人心已定,再留在这里已无意义。”

    “况且,唯物论体系也已成形,是时候回去与各方大儒论道了。”

    说到这里,他抬头看向洛阳的方向,意味深长的道:

    “也是时候回去见见老朋友了。”

    叶云流手停顿了一下,他自然知道自家老师嘴里的老朋友是谁。

    事实上,他和那位也是‘老朋友’,只是闹得有些不那么愉快罢了。

    方孝孺知道他的担忧,说道:“不用担心,他不是小肚鸡肠之人。”

    “况且,在他面前为师还是有几分薄面的。”

    叶云流感激的道:“劳烦老师了。”

    去年他力劝家族配合新政,主动将田亩分拆,最开始遭到了很多族老的嘲讽。

    幸好他是家族的长子长孙,正儿八经的未来家主,否则肯定会被认为谋夺家族资产。

    不过也正因为他第一顺位继承人身份,让他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其中尤以支脉最为积极……原因自不必多说。

    后来朝廷铁拳的砸下,反对派彻底失去了声音,家族提前一步拆分了田产。

    不论是主脉还是支脉,都获得了土地。

    虽然得罪了很多族老,但却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分家之后,大家的财产是一样的,主脉和支脉的差距被缩小。

    以后谁想当家做主,拼的是个人的影响力。

    因为分拆田亩一事上的主张,叶云流在这一点上,已经领先同辈太多。

    甚至大部分老一辈都不如他的影响力大。

    也因此,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希望他能留在家族,巩固这种影响力。

    不过对于志向高远的他来说,这一切都无所谓。

    婉拒了父祖的提议,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前往朝鲜的商船。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方孝孺,正式开始学习。

    方孝孺这几年在朝鲜王国可没闲着,一边配合朝廷安抚人心,一边组织人手编写《辽东书》。

    编写史书,就需要翻阅各种资料,走访各地进行考察。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历史观正式成型。

    且他的唯物论思想,也日渐成熟。

    两者奇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属于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然后,他就利用自己《辽东书》总编纂的身份,开始在朝鲜王国传道。

    朝鲜王国的读书人,大多都没做什么抵抗,就更弦易帜了。

    尤其是年轻一代读书人,更是直接将其视为当代圣人。

    要问为啥?

    因为方孝孺的思想,是在朝鲜王国成形的。

    期间很多本地读书人都出过力,对他们来说这套学问就是自家的。

    自家的东西,那自然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自古以来朝鲜都是华夏的附庸,他们的学问都是从中原传来的。

    现在本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对他们来说意义有多大可想而知。

    虽然方孝孺是中原人,他的思想在来之前就已经有了萌芽。

    可那又如何?

    我们朝鲜王国的读书人,也是出过力的。

    所以,方孝孺的思想,几乎毫无阻碍的就取代了程朱理学,成为朝鲜王国的唯一显学。

    并且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向四周扩散。

    同时扩散的,还有辽东书。

    这本官方出具的辽东史书,指向性非常明确,一切都起源于华夏。

    大家都是从华夏分离出来的。

    就算不是直接从华夏分离出来的,那也世代和华夏族群通婚,和华夏人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理论《华夏简史》也提出过。

    只不过那本书给出的证据太过于模糊,不可信。

    《辽东书》就不一样了,精确到了大致的时间段和具体的人物。

    真实性且不去说,你就说这证据够不够充分吧。

    以现在大明的地位和华夏文化的强势,哪个部族会怀疑它的真伪?

    他们不但不会质疑,还会将这本书当做铁证来使用,证明自己不是蛮夷,而是华夏支脉。

    当然,方孝孺还是很有节操的,至少比陈景恪有节操一点。

    陈景恪那是直接虚构剧情。

    方孝孺主编的《辽东书》六分真,三分是推测,只有一分假。

    也正是因此,才能骗过辽东本地的读书人。

    这本史书可是在朝廷那里挂了名的,所以书成之后,朝鲜王朱梓就欢天地喜的给洛阳报喜。

    同时还送过去了一套副本。

    方孝孺也就是在这個时候,高调的对外宣布准备返回中原。

    还郑重的给好友写信道别。

    这一下朝鲜国的文坛炸开了,这是我们的文圣,怎么能让他走呢?

    有资格的,纷纷过来挽留。

    更多没有资格直接面见他的徒子徒孙,则跑到他的府邸周围静坐。

    短短几天时间,门外就聚集了上千人,并且还有更多人前来。

    这一下就连普通人都知道,方文宗要走了。

    一时间竟然让朝鲜的民心产生了浮动,吓的朱梓也赶紧过来相劝。

    朝鲜不可一日无方先生啊。

    叶云流也很是骄傲,这就是我的老师啊,大丈夫当如是。

    不过他也很担心眼前的局面:“老师,现在怎么办?”

    方孝孺很是淡定,说道:“此事有何难。”

    然后他就打开大门,给所有人来了一次演讲:

    “……难道诸位就不想让我唯物学名扬天下,成为显学吗?”

    “天下的中心就在洛阳,只有在那里站稳脚跟,才有资格称为显学。”

    “我此去中原,并非是弃大家而去,而是为了宣扬唯物学。”

    一名年轻人将信将疑的道:“先生真不是弃我等而去?”

    方孝孺含笑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名年轻人激动的道:“学生金永浩,见过先生。”

    方孝孺笑道:“永浩,感谢你来挽留我,我很开心。”

    “辽东有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终有一日会变成不弱于中原的繁华之地。”

    金永浩激动的已经说不出话来。

    其他人也同样非常的激动,这可是来自于文宗的夸赞啊。

    方孝孺这才回答方才的问题:“大家本就是同道中人,我只是比你们先行了一步而已。”

    “竟受到大家如此尊敬,实在汗颜。”

    众人纷纷出声,您太谦虚了,您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是我们人生的导师……

    方孝孺也深受感动,说道:“大家如此厚待于我,我又怎么会舍大家而去。”

    金永浩兴奋的道:“您不走了?”

    方孝孺摇摇头,语气坚定的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要去中原。”

    “只有让我们的学问名扬天下,方才不愧对诸位的厚爱。”

    眼见人群又要闹起来,他提高声音说道:

    “然,只靠我一人,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我会挑选一些学子,与我一起回中原,去宣扬唯物之学。”

    “哗。”现场瞬间炸开了锅。

    这次不是为了反对,而是惊喜。

    竟然有机会和方文宗一起去中原?那可是太好了啊。

    很快大家都再次看向方孝孺,目光里充满了炽热。

    不只是年轻人,就连很多大儒都心动了。

    中原在华夏文化圈里,具有神圣般的地位。

    谁不想去那里见识一番呢?

    如果能留下一些声音,那就真的死而无憾了。

    以前他们不敢去,也没机会去。

    现在机会突然出现在眼前,谁又能不心动呢。

    方孝孺显然早就有所谋划,他宣布为了公平起见,让年轻人比试一翻。

    成绩最好的跟随他一起去大明。

    没被选到的也不要伤心,等他们在那边站稳脚跟,大家都有机会去。

    至于大儒,就不能用考试来选拔了。

    而是把大家叫到一起互相商议了一下。

    方孝孺拿出了同样的说辞,等站稳脚跟,所有人轮番去。

    如此很快就拿出了一份名单。

    二十位大儒学者加三百优秀学子,将跟随他一起前往中原。

    叶云流很是吃惊:“老师,为何要带如此多人回中原?恐不好管理啊。”

    方孝孺露出一个尽在掌握的笑容,说道:

    “你是我的亲传弟子,有些事情告诉你也无妨。”

    “朝鲜虽然已经并入大明,然时间太短,人心依然有隔阂。”

    “其中读书人最为严重。”

    这是很正常的,越是读过书的人,族群意识就越强。

    想要彻底融合他们,就更加的麻烦。

    尤其是大明和朝鲜之间,还远隔重洋。

    地理上的距离,也会加重这种隔阂。

    时间长了,他们甚至会再次生出独立之心。

    “如果我把朝鲜国优秀的年轻人,全部带到中原。”

    “朝鲜本地的文化就会渐渐没落,而这些年轻人去中原接受教育,自然就会心向大明。”

    “如此,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让朝鲜国永为大明藩属。”

    叶云流震惊的瞪大双眼,他没有想到自家老师竟然还有如此深的谋划。

    等反应过来,由衷的道:“老师深谋远虑,学生佩服。”

    方孝孺笑道:“这其实是我和那位陈伴读一起商量好的策略……”

    虽然他数年没有回中原,但和陈景恪的联系从未断过。

    除了交流学问,还商量了很多政治问题。

    其中就有吸引四方人才入中原的方案。

    将对方的人才吸走,时间长了他们的文风必然会黯然无光。

    而那些人才去中原学习华夏文化,自然就亲近大明。

    他们选择留下,能为大明的建设添砖加瓦。

    如果他们带着一身所学回国,那就是华夏文化的宣传员。

    如此一来,他们本国就很难在发展出独立的思想,永远和华夏一体。

    而朝鲜王国,是大明藩属里除日本外文化最兴盛的国家。

    如果能在这个国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掠夺机制,其他藩属国基本就没难度了。

    而恰好方孝孺在这个国家拥有者独特的地位。

    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那就太对不起他方文宗的头衔了。

    所以他才会如此高调的返回大明,就是等着朝鲜文坛来挽留自己。

    然后他顺势宣布,带领一批优秀人才,和他一起去大明宣扬唯物学。

    “大明那边已经做好准备,等为师回到洛阳,立即就建立一座书院。”

    “然后源源不断的从朝鲜王国吸纳人才……”

    他所说的书院就在洛下书院旁边,房子已经建好就等他回去了。

    对于如此深远的谋划,叶云流叹为观止,并佩服的五体投地。

    去大明的人选确定之后,很快就乘船出发了。

    不过方孝孺却没有跟随大部分一起走,而是准备先去一趟辽西。

    叶云流很是不解,什么事情比回洛阳开书院还重要?

    等到达目的地,他顿时就明白了缘由。

    来拜访解缙。

    去年被贬到辽西泰宁县为官,他内心很是激愤。

    不过他本身并不是那种自暴自弃的人,心里反而憋着一口气。

    将我贬到这里,那我偏偏要做出一番成绩,然后荣耀回归朝堂。

    他唯一担心的,是辽西文教很差,没有人能交流学问。

    谁知赴任之后就听说了方孝孺的大名。

    在大明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儒家的异类。

    作为传统的儒家文人,他对方孝孺不讨厌但也不喜欢。

    如果是在中原,他肯定不会主动和对方打交道。

    但到了这种地方,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于是就找来了几篇方孝孺的文章观看。

    这一看不要紧,震惊的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唯物学?

    这是要和理学划清界限……不,这是要另起炉灶,开山立派啊。

    此时他对方孝孺的观感彻底扭转。

    难怪其当初如此的锋芒毕露,是有资本的啊。

    接着,解缙就四处收集方孝孺的文章加以研读。

    对唯物学了解越深,他就越是佩服。

    期间自然也产生了很多疑问,于是就试着写信给方孝孺求教。

    本来他以为对方一代文宗,不会理会自己这个末学后进。

    哪知道没多久就收到了回信。

    很厚,耐心的解答了他所有的疑问,并且还送了一套文集给他。

    这让解缙开心之余,对方孝孺更加的尊敬。

    之后双方就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交好友。

    事实上,方孝孺也被解缙的深厚学问折服。

    否则以他的性格,不会如此重视对方。

    之前因为俗务缠身,没办法亲自来拜访。

    这次终于有了机会,自然要过来见上一见。

    (本章完)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