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塞上风光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南朝不殆录 第89章 塞上风光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侯胜北和宇文恺聊了好一阵,杨坚终于和宇文忻转了一圈回来,解救了他。

    待宇文忻带了弟弟走开,杨坚窃笑不已:“如何?领教了宇文恺的厉害了吧。”

    侯胜北心想要是今后筑城建堤,带上这小子真是一把好手,不过谈起算术问题也是头疼。

    杨坚又拉上他,带到二人面前。

    只见此二人都是身材高大,有八尺开外,侯胜北七尺六寸,杨坚七尺八寸,在二人面前却显得矮了。

    “扶风窦氏,赐姓纥豆陵,这位是大将军窦毅,尚太祖皇帝襄阳公主。这位是窦荣定,我的姊夫,两位乃是堂兄弟。”

    侯胜北暗自感叹关陇子弟的盘根错节,彼此关系之深,向二位窦氏兄弟见礼。

    彼此闲聊,得知窦毅即将远行,前往迎取突厥阿史那氏皇后。

    窦毅抱怨道:“议亲一事,自太祖起就开始商议,足足谈了十年,原来打算迎娶的突厥公主都已经成了老姑娘。现在换了一个公主,齐人在其中作梗,也来求婚凑热闹。前年凉州刺史杨荐、左武伯王庆前往谕以信义,突厥方才绝齐使而定婚。”(注1)

    杨坚趁机说道:“突厥无信无义,所以老爷子才主张对他们不能太软弱了啊。”

    窦毅表示赞同:“你不知道,杨荐足足往返去了十几趟,腿都快跑断了,好不容易说服了木杆可汗。齐人还未死心,我这次去还不知道如何呢。”(注2)

    “哎,这次前往突厥王庭,虽以陈国公地位最为尊崇,毕竟年纪不满双十。一切还是要以许国公为主。”

    窦毅向背对着这边的宇文忻高声道:“仲乐兄,一路往返万里,让令尊多照顾照顾我等晚辈啊!”

    宇文忻表示收到,他年长于诸人,正色训诫道:“木杆可汗西破献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六千里,皆为其属,横跨两国。若不加以和好,突厥兵不向齐而向我,劫掠边陲,空耗国境烽火。”

    侯胜北听得,心中一动。

    ……

    回到馆驿,侯胜北躺在床上,任由浓浓的乡愁涌起。

    自从东征回到长安,心里空落落的,总是忍不住想家。

    毛喜训练他时曾经说过,人在异国他乡,当是在一年左右,新鲜感褪去的时候,那时会难以抑制地感到孤独,想要回家。

    熬过了这一段就会好受些,让他务必克制情绪,莫要坏了心境。

    如果实在抑制不住,出门远行一趟,也比勉强行事,露了破绽要好。

    侯胜北如今体会了这份刻骨铭心的滋味,他想阿母、想幼弟、想萧妙淽、想未曾见面的孩儿,以及南朝的山山水水。

    毕竟还只是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啊。

    侯胜北长叹一声,辗转反侧。

    改日,他向杨坚提出,想去塞外一行。

    对此杨坚并未生疑,侯胜北半真半假,确有思乡之心。加上提到打算陪张泰开解心情,合情合理。

    杨坚遗憾自己有官职在身不能同去,答应和窦氏兄弟打个招呼,让侯兄弟随团同行。

    -----------------

    保定五年,二月。

    诏岐州刺史、陈国公宇文纯、大司徒、许国公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安公杨荐等人,备皇后文物及行殿,并六宫以下一百二十人,前往俟斤牙所迎娶皇后。

    侯胜北带上张泰和麦铁杖,也跟着使团一起出发,不过毕竟是他国人士,不能一同去往突厥牙帐,到北周边境的甘州瓜州为止,观光足矣。

    侯胜北临行前去了趟穷里,接济徐敬文母子之后,就踏上了西出塞外的旅程。

    这是一趟放松心情的旅行,他本来是这么认为的。

    “宇文恺,你怎么也在!”

    “父亲说,不要成天闷在府里捣鼓那些玩意儿,这次带我出个远门。”

    “许国公说得很对,你是该出来走一走,看一看。”

    “大哥哥,午食过后,有空我们来讨论一下算经的学问吧?”

    “……”

    使团走的是北道,自长安出发,沿泾河西北而行,过泾州,经平凉,出萧关、至靖远,在此渡过大河,抵达武威而至甘州、瓜州。

    沿途三千里。

    侯胜北感叹北周战略之纵深,佩服宇文泰经营陇西之决心。

    泾州也是普六茹忠的总管府所在。

    虽然东征无功而返,周帝仍然下诏赐钱三十万、布五百匹、谷二千斛。

    颁布赏赐的使节和使团顺路同行,侯胜北带上杨坚的家书,再次拜会了老人。

    普六茹忠招待了众人,待知道他们的目的后,让带些土产和书信,交予总管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崔说。

    崔说的儿子崔弘度也在一行人中,他的年纪与侯胜北相当,十七岁成为大冢宰的亲信,授都督,此次随使团前去凉州看望父亲。

    侯胜北还在奇怪,崔说父子出身博陵崔氏,怎么会千里迢迢去了凉州任职,又怎么会和普六茹忠搭上了关系。

    后来和崔弘度混熟了才知道,其伯父崔士谦和父亲崔说从小关系要好,贺拔胜出镇荆州,崔士谦任行台左丞,崔说任冠军将军、城防都督,均为要职。

    就是那时候和普六茹忠结下了同僚之谊。

    侯景来攻荆州之时,崔氏兄弟跟着贺拔胜、普六茹忠一起投奔了南朝,待了三年。

    侯胜北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么一层渊源。

    他又奇怪为何两人明明是兄弟,名字却起得截然不同。

    “父亲本名士约,太祖赐姓宇文,赐名说。”

    崔弘度没好气地说道:“陇西李、赵郡李、博陵崔、清河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北朝高门以此五姓七望为冠。就和你们南朝的琅琊王、陈郡谢一样。”

    言下之意,还是以崔姓为荣。

    至于崔弘度自己的佛名摩诃衍,让侯胜北感觉世界很大,其实又很小。

    ……

    使团带了数十宫女,行动缓慢,每日只能行二十余里,好在也并不着急。

    行月余,过了距离长安七百里的萧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汉关究竟指的是函谷?玉门?不得而知。

    不过侯胜北以为,出了萧关,便是出了关中,就算出塞了。

    以前昭君出塞是往东,出雁门关,前往单于王庭。

    现在匈奴变成了突厥,单于改称了可汗,王庭也挪了地方。

    以后哪位公主再要出关,离开长安,首先就得出这个萧关了吧。

    嗐,怎么又在胡思乱想了,公主出关和自己能有什么关系呢。(^_^)

    不去想什么公主,免得勾起思乡之情。

    有空多看看沿途风光,足以畅怀。

    出塞之后,并非他想象中的大漠漫漫、遍眼黄沙。

    在高山荒漠一侧,竟然湖泊众多,湿地连片,土地肥沃。

    大漠金沙、黄土丘陵,水乡绿稻、林翠花红,两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种不同的景色又融合得如此巧妙。

    侯胜北等人感慨道:不想在此重见江南风光。

    除了人烟稀少,繁华不及三吴,论起水土却是丝毫不差。

    若是迁移多些人口至此,没准真能开拓出一片塞上江南的乐土,就是不知道会有谁愿意来这塞外之地。(注3)

    沿途偶有商队经过,带着丝绸茶叶瓷器等闻名海外的名产。

    有西去,自然也有东来的商队。

    西域诸国、波斯、粟特、吐谷浑,还有随团的身毒僧人,携带琉璃、水精、象牙、犀牛角、珍珠、玳瑁、琥珀、玛瑙等珠宝,以及胡椒、檀香、麝香等香料。

    还有马匹、皮草乃至奴隶等各种商品。

    甚至见到了一个带着孔雀等珍兽的商队。

    窦毅没有见过孔雀,见到此禽啧啧称奇。

    侯胜北于岭南见过孔雀,建康的宫廷园林也有豢养此物,便向窦毅介绍。

    说起有些地方在选女婿的时候,孔雀开屏,以竹箭射之的风俗。

    窦毅听得颇为神往:“将来我若是有了女儿,选婿也当射以雀屏,中者当选。”

    侯胜北心想,你再怎么选来选去,女儿还不是得嫁给李昞、杨坚等几个家族?

    ……

    许国公宇文贵的长史赵文表是天水人,后来迁去了南郑,这次负责进止仪注,斟酌而行。(注4)

    其弟赵文里也和侯胜北交上了朋友。

    他说可惜这次走的是北道,若是沿着渭水向西,走陈仓、出大散关,就可以经由天水,见识一番出了李广、赵充国、姜维等名将,后秦至北魏开凿了许多佛教石窟的名所。

    至于为什么不选择走中道,并不涉及机密,赵氏兄弟也就告诉侯胜北,宕昌羌族寇边,还拉上了吐谷浑数千骑一起侵略西疆。

    去年新设的河州总管府都撤了,改为在洮州置总管府,总管李贤改授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镇遏防守这群戎狄。(注5)

    宕昌羌、吐谷浑,侯胜北曾经在国子学听杜之伟讲过,但是不知道具体方位所在,如今亲自出塞一行,才有了概念。

    另外,昔日汉赵充国击先令羌,以大军靡费钱粮,请旨罢骑兵,在金城郡屯田以待其弊。

    侯胜北对于钱粮消耗的数字,记得非常清楚。

    留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私从者合九万二百八十二人,每月用谷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另八斛。

    羌虏故田及公田人所未垦者二千顷以上,田事出赋人二十亩,以万人屯田,一岁之费,可供大军十万。

    若是此等富饶之地,确实不屯田可惜了啊。

    至于为什么要罢骑兵,因为月费干草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养不起。

    他一路任由思想发散,无拘无束。

    人生就该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若是再配上一囊美酒,足以浇灌乡愁。

    ……

    来到武威,行程已过大半,距离甘州还有五百余里,此处乃凉州总管府治所。

    见到总管崔说,他让崔弘度把众人送到甘州再说,先公后私,治家严谨,令侯胜北赞叹。

    -----------------

    历时四个月,使团一行终于到了甘州。

    甘州本名张掖,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腋,以通西域之意。

    十余年前宇文泰因此地有泉水清冽甘美,改名甘州。

    而再往前行数百里,有地名福禄,属于瓜州。《汉书》曰: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

    侯胜北心想,既然泉味如酒,不如改名酒泉?

    而且两州都是以泉闻名,不如合并一起得了。

    只是甘瓜之名容易令人联想到水果,边境肃然,甘肃岂不是更好?

    杨大哥说等他十五年后发达了要怎样怎样,不妨考虑一下呗。(注6)

    既然到了目的地,窦毅等一行继续前行,出玉门关。

    侯胜北则在此驻足观景。

    ……

    时值六月,碧色一望无际的汉阳大草滩,万马奔腾,骆驼牛羊无数。

    风吹而过,长草掀起层层绿浪,骏马矫健如龙,尽显生机活力。

    侯胜北被这盛景深深吸引住了,麦铁杖吹起了口哨,张泰也暗暗点头。

    当年霍骠骑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就是越过了这片大草滩,直达祁连山的西端。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的哀叹成为了大汉强盛的注脚。

    侯胜北又觉得赵充国的决定不正确了,若有此马场,足以养十万骑也!

    ……

    而另一处风景,让三人不再淡定。

    他们本是为了一解乡愁至此,没有想到上天居然在西北和东南的两角,塑造了一般无二的景致。

    同样的一片丹霞大山。

    怎会如此,难道是苍天怜见游子不得归家,才在他们面前重现故乡的这道风景?

    张泰忍不住哭倒在地,以伤臂捶地:“早知如此,拼死收得兄长遗骸埋骨于此,每日也可得见家乡景色……”

    侯胜北没有劝他,此处天高地远,想必再多的悲伤,也是能够包容收纳的吧。

    只是乍一眼虽似,细细看来,还是和家乡风貌有所差别。

    甘州的丹霞非止一色,斑斓之处,竟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之多。

    山如虹带,除了天上仙女,还有谁持彩练当空舞?

    ……

    侯胜北三人在甘州游玩了足有月余。

    张泰和麦铁杖问他可要去玉门关看看,这样才算真正到了塞外。

    侯胜北微笑着讲了一则前朝轶事。

    “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居住山阴,一日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忽忆戴逵。于是夜乘小船,一晚方至,门前不入而返。”

    “人问其故,答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乡愁已解,我们回长安吧。”

    离开甘州之际,侯胜北见一条长河发于祁连山下,蜿蜒贯穿绿洲,如同玉带串珠。

    问当地人,此河名甚?

    答曰:弱水。(注7)

    侯胜北取了一瓢而饮,望空一撒,水花划出一条银色匹练,觉得心中畅快无比。

    ……

    返程三人策马疾行,要比去程快了许多,用不了三个月便回到了长安。

    一趟往返,历时大半年,已是到了十月入冬的季节。

    侯胜北不知道,这次临时起意的塞上一行,不仅解了乡愁,更让他躲过了生死一劫。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南朝不殆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南朝不殆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南朝不殆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