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御门听政,诛谁之心?(求追读)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光宗耀明 第84章、御门听政,诛谁之心?(求追读)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这一夜已经开始,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倒是没有像昨天晚上一样往来交际。

    久违的朝会,要很早起来。

    因为皇极门还没修好,所以御门听政在乾清门,那就要更早一点起来。

    京城的雪还没有化,天没亮的时候该有多冷?

    寅时不到就要起床,穿好朝服去午门外等候入宫。

    这一天晚上邹义和刘若愚他们没再继续加班,皇帝同样需要早早起来做准备。

    至少上朝的仪态上不能随便。

    虽然昨天已经在赐宴文臣后开了个小会,但今天朝会上会不会有什么另外变故,朱常洛一样不确定。

    今天朝会在乾清门。

    这里没有原先的皇极门高大、宽阔,门前的地方也没有皇极门外面大。

    天气很冷,宫里已经预先将那里的雪铲干净了,又专门在几个位置放了炭炉。

    听得南面远远传来鼓响,朱常洛也在思考着。

    朝会的时间定得这么早,主要还是与此时的作息时间有关。

    夜里没有电,没有多少娱乐,早睡是很正常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该是这个时间商议国事。

    只不过考虑到群臣的通勤距离和所需时间,大家都得更早起来。

    不得不说朝会是個低效率的场合,但又有它的必要性。

    因为普通的京官也只有朝会时候有希望见到皇帝。

    交通不便,出行要讲究仪仗,皇帝不可能像未来一般轻易到某些部衙“检查工作”、“巡视地方”。

    而圣眷至关重要,大家都懂得在皇帝心目中有印象、在某些场合也许有所表现的重要性。

    虽然伴君如伴虎,机遇与风险并存。

    所以宣宗年间定下了朝会上只奏几件事,道君和朱翊钧不见群臣,都让重臣进一步垄断了上下交流的机会、集中了权力。

    考虑到这些,朱常洛才决定先勤快一点,哪怕朝会效率低也要先坚持开一开。

    不这样,他怎么发掘中低层力量?

    冬日里,天亮得更晚一些。

    紫禁城的宫灯之中,群臣步入紫禁城后又分成两边,绕着三殿的两边,经过文楼、武楼前往乾清门。

    文臣那边,正是孔尚贤走在最前面。

    武臣这边,则是徐文璧当先。

    走过了三殿区域,文臣们越过景运门,武臣们越过隆宗门,朝会仪仗整齐。

    一众文臣一时感慨:已经有多久,没有开过朝会了?

    新皇登基,纵然登极诏引起诸多议论,但真的有新气象。

    就不知会不会和他爹一样,这样搞了不久之后又变懒了。

    他们不知道,还有人默默地来到了附近。

    朱常洛也是刚刚才得到禀报的,所以现在先赶到了月华门外。

    “皇祖母,这是……”

    李太后摇了摇头:“许久未有朝会,祖母与你父皇,就到隆道阁上远远一观。得见朝会之盛,知皇帝应对有方,祖母与你父皇就都放心了。”

    朱常洛看着盖了厚厚被子的朱翊钧一时无语。

    折腾他干什么?

    不过他也很快想明白了,行了行礼:“孙儿明白了。”

    而后对慈宁宫的太监们说道:“晨风凛冽,隆道阁高耸,你们定要谨慎些。”

    “奴婢遵旨。”

    不把朱翊钧抬到更高处的二楼,哪里看得到乾清门外的情况?

    朱常洛估摸着自己不在慈宁宫时,朱翊钧大概显露出了还不错的“健康状况”,让李太后觉得可以把他抬过来瞧瞧,进一步让他“安心”。

    无所谓了,至少李太后是在为了他秉政不受影响而考虑。

    虽然她并不清楚今天可能会有巨大波澜,并不会像她以为的那样一团和气,呈现出百官臣服的局面。

    “皇帝陞座,众臣跪迎!”

    乾清门那边,声音传来。

    “去吧。”李太后露出了一个微笑和勉励的眼神。

    朱常洛弯了弯腰,行礼转身而去。

    李太后也走入了隆道阁的侧门,看着前面被抬入阁中的儿子。

    她知道这儿子心里还有许多不甘。

    以那样的方式成为毫无权柄的太上皇帝,她当然能理解这份心情。

    但是她已经知道了这段时间以来孙子的艰难和勤奋,他确实一心在为大明国祚而奋力。

    群臣和天下士绅不会欢迎接下来会陆续发生的事情,太上皇帝仍在,谁知会不会有什么别的变数?

    那样的变故,只能发生一次。

    再发生一次,再夺什么门,那必定会有儿孙相残。

    走后面的太监们高高举着双手,而前面的则弓着腰近乎匍匐。

    默默看着儿子被太监们吃力地抬上楼梯,李太后在老太监的搀扶下跟在后面。

    这时,乾清门那边传来了隐隐的声音。

    “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翊钧毫不能左右自己的身体,在楼梯上的抬床里双目无神。

    诛心,不必如此吧?

    那边朝会流程已经开始。

    列班跪拜皇帝、起身站好之后,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皇帝汇报今日应到多少人、实到多少人、没到的是什么原因。

    现如今,九百四十个京官里,缺员数目已逾三成,而且大多都集中于从七品以上——因为这个级别有大量科道言官。

    按明制,在京六品以上必须上朝,六品以下不强迫,但同样有资格。当然了,穿绿袍的也不会来凑没趣。

    每次朝会,正七从七的六科言官以及在京御史们是不会缺席的。

    而京外地方官,朝会时在京的则是四品以上才能上朝。

    于是现在鸿胪寺官一报人数,就发现缺大量的五六七品,大多是各部郎中、主事以及言官。

    按流程,下一步是先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请示皇帝是不是接见他们或者允他们陛辞。

    这就不必了,入京的主要都是参加登基大典,而目前还在考功,属于人事冻结期,也没有人外放出去。

    再接下来,应该先是边关奏报。

    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所以在朝会上,这个环节说的边关奏报大多是好消息。

    田乐出班,奏报了一下诸边事,包括辽东孤山匪患已平、三边击退小股北虏劫掠、播州残逆剿灭情况。

    之后才是朱常洛熟悉的朝会奏事环节。

    “咳!”

    顿时数声轻咳响起,朱常洛不免看了过去。

    按惯例,奏事前官员“皆预咳一声”,这是打个招呼:我要出班奏事了!

    万一两人同时冒出来,岂非尴尬?

    这个时候又是鸿胪寺官引导秩序。

    只见是沈一贯站了起来,有些无奈地说道:“臣内阁大学士沈一贯奏请陛下:天寒地冻,陛下践祚未久,当循旧例,朝会只择九事奏请圣裁。”

    这是内阁的共同意志,因此只能由他这个首辅出面来说给群臣听。

    朱常洛回答道:“阁老言之有理。朕虽极欲听群臣陈禀国事,然老臣不少,若因天时受寒患病就不美了。便只择要事奏来。其余臣工也无须担忧,往后朔望朝会及常朝,无故不辍!”

    这是新君的一个保证,听上去既照顾了年老重臣的身体,又会给中低品官员当面奏事的机会。

    于是乾清门外又响起了非常整齐的声音:“陛下勤于国事,朝会不辍,江山社稷之幸、黎庶苍生之幸!”

    这么整齐,显然王锡爵昨天提了这个想法之后,阁臣和九卿回去后都做过工作。

    整齐的声音传到不远处的隆道阁里,朱翊钧心里颇为不以为然:刚开始,你爹我也是这么说、这么做的!

    而后不知道那边是谁出班奏了什么,随后便是田义那老奴婢颁旨的声音。

    颁旨要念给所有人听,声音自然不能小。

    朱翊钧也只是隐约听到:“……内帑……勉励百官……年终勤职银……七十万两……”

    听到随后杂乱了一些,但明显带着喜悦的山呼万岁,朱翊钧大概琢磨明白了。

    于是就肉痛,无能狂怒(努力平静以免中风三连)。

    败家子!

    糊涂!

    白花花的内帑银子,要喂给这些贪得无厌的官员?

    糟践!

    如果他还能开口,已经要骂出声了。

    如果他还能走,已经要冲下去踹那昏君儿子了。

    但李太后在一旁轻声说了一句:“虽是无奈之举,但这下总该群臣归心了。”

    朱翊钧心里一凉:是啊,群臣都收了他的银子,和老子一贯吝啬很不一样,那又会向着谁?

    可他拿老子给他留的银子,收买人心!

    等你缺钱需要去找的时候就知道难了!

    败家子!

    ————

    求求这两天更新后追读数据,正在三江上,新书强推也需要PK决定上不上。

    另:预计是六一上架,上架后开启日万模式。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光宗耀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光宗耀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光宗耀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