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用户名: 密码: 记住
背景色:前景色:字体:[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291章 流放海外!燕王崇佛?【求追订】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91章 流放海外!燕王崇佛?【求追订】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陛下,我等举子忠心为国,何罪之有?”

    “大明若继续重科轻儒,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陛下,儒学才是国之根本,怎可图奇技淫巧之利而轻儒?待天下人人皆向工商之利,视道德仁义为敝履,大明江山何存?!”

    “陛下!”

    “···”

    齐泰、姚善等举子的高呼声虽大,可朱元璋又不在午门附近,即便知道这些话,也得半刻钟之后了。

    而那些亲军却是奉命行事,拿人可不会手软,更不会因这些举子讲的“大道理”就违反军令,很快便将两百多名举子都缉拿了,送往玄武湖旁边的刑部大牢,也即是民间所说的“天牢”。

    刘宽瞧见午门前很快就清净了,仿佛太平无事,不禁暗暗感慨:老朱是真果断啊。

    这种事别说发生在中晚明时期,即便是发生在历史上的永乐时期,朱棣也得思量一番,才可能下令缉拿数百举子吧?

    也就老朱能这般“无所顾忌”了。

    见事情解决,刘宽便带人回到了天工院。

    谁知他在职房坐下没多久,老朱便派人来传口谕,召他入宫觐见。

    ‘该不会是为了举子示威之事吧?’

    刘宽又担心起来,跟着宦官前往宫中。

    进了奉先殿,他见朱标也在,便先后向父子二人行礼。

    礼毕,老朱便问:“刘宽,两百多举子在午门闹事你该听说了吧?”

    刘宽道:“听说了,微臣还过去看了。”

    老朱道,“如今这些举子都被咱拿下了,你说该怎么处罚他们好?”

    刘宽道,“律法刑罚并非微臣职务,陛下或可交给有司依法办理。”

    老朱道:“这些举子暗中勾连结社,妄图干涉朝政,对咱也多有不敬,证据确凿。”

    “若按咱大明律法,几位为首的当斩首抄家,家人流放三千里;其余人等也得定个抄家流放的处罚。”

    朱标听到这里,有点焦急地道:“父皇,这些举子聚于午门进谏虽不妥,可毕竟也是为了大明江山着想,还请父皇从轻发落!”

    “屁的为大明江山着想!”老朱忽然爆了粗口,“说什么重科轻儒,甚至有人说咱要弃了儒学——咱何时说过这等话?朝廷又何时行过这等政策?”

    “彼辈如此扭曲事实,污蔑朝政,无非是觉得儒学、儒生地位大不如前,心有不甘,为了自家前途才这般大闹。”

    “若这些人里面真有那一心为国的,那么不是愚蠢,便是呆笨。此辈纵然再忠心,也治理不好国家!”

    朱标还想再劝,却一时不知该怎么说。

    因为朱元璋说的事实。

    以科举为例,如今儒学相关内容依旧占一半以上,怎能说朝廷重科轻儒?

    至于放弃儒学,就更是造谣了。

    这些举子喊出如此口号或许是习惯性的夸大,想达到警醒君主的目的,却不知朱元璋对如何用儒学、科学早有决定,根本不受他们影响,反而认为他们是扭曲事实、造谣生事,故而暴怒。

    一阵沉默后,朱标只能劝道:“父皇,此番毕竟有两百多举子,若皆重罚,只怕天下人认为父皇无容人之雅量和纳谏之胸怀啊。”

    朱元璋方才一番怒喷后,似乎火气稍减,闻言又看向刘宽,“刘宽,你说咱该不该重罚那些人?不准找借口推脱!”

    刘宽无奈,想了想道:“陛下,这些举子毕竟都算是人才,如今大明缺人口更缺人才,若动辄斩杀未免可惜。”

    “微臣建议,不如将为首者流放海外,令彼辈发挥儒学才能,教土人归化。”

    “至于从众,可流放贵州、云南、甘肃、吉林——这些地方多少民部族,亦须儒家教化。”

    很多事证明,朱元璋是个绝对的实用主义者,因此听刘宽提到儒学教化土人之事,他立马眼睛一亮。

    他略一沉吟,便道:“你说的确有道理,既如此,便将齐泰、姚善、周睿等十二名举子抄家,与其家人一起流放美洲、南洋。”

    “其余举子则流放贵州、云南、甘肃、吉林,家人就不追究了。”

    这个惩罚相较于之前的就轻很多了。

    朱标、刘宽当即一起赞道,“父皇(陛下)圣明!”

    “若无别的事,你们便退下吧。”老朱下了逐客令。

    刘宽却想起一件事,拱手道:“陛下,微臣觉得,如今大明开拓海外既需要人口,刑罚便该略有改变——斩刑或可酌情减少,改为流刑。”

    “后世史上,西方人开拓美洲、澳洲、非洲,便多使用各类罪犯——毕竟普通百姓生活好好的,很少有人愿意离开故土去海外冒险。”

    自美洲两都司建立、朱棣也开府为海外建藩做准备,朱元璋越发觉得大明人口不够用了。

    他虽然觉得某些罪犯就该杀,乃至千刀万剐,剥皮填草,但出于实用主义考虑,他还是点了点头,“你这建议不错,咱会让大理寺及刑部讨论此事的。”

    刘宽再次赞道,“陛下圣明!”

    朱元璋终于露出些许笑容,摆手道:“行了,你回去做好天工院的事吧——此番举子进谏虽然让咱压下了,却也说明,朝野对科学、工匠地位的逐渐提升确有很大不满。”

    “这些人必然会紧盯着你和天工院,若是你们犯了什么大错,便是咱也不好太过偏袒。你可明白?”

    “微臣明白。”刘宽点头,“微臣必谨慎做事,尽量不犯错。”

    朱元璋又道,“谨慎是应当的,却也不必太过畏缩——寻常错误,咱还是可以给你兜住的。”

    “是。”

    临走前,刘宽又想起一件事,略一犹豫,还是道:“陛下,靖难时期有一批忠于建文帝的殉节之臣,齐泰、姚善便是其中很有名的两位,或许便是此番进谏中的那两位同名之人。”

    朱元璋、朱标听了都是微愣。

    随即朱元璋便点头,淡淡道:“咱知道了。”

    “微臣告退。”

    ···

    ···

    朝野听闻朱元璋下令直接将午门进谏的两百多举子都缉捕了,舆论便有些哗然。

    当然,这种时候没人再敢去试探朱元璋的刀是否锋利,只敢私下里悄悄议论。

    一些自认为对朱元璋性情、脾气了解的官员认为,这些举子中为首的多半保不住性命,便是家人都有可能跟着丧命。

    至于从众,下场也绝不会好,最轻也是个抄家和全家流放套餐。

    民间儒生群体表面被吓得噤若寒蝉,不敢在公共场合议论此事。

    可私下里却不乏“愤怒”者。

    “暴君暴君,真是暴君!”

    “不过是进谏而已,竟然将人都抓了——那可是两百多个举子啊!”

    “国政有误还不让进谏,岂不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就在这些人悄悄地臭骂朱元璋时,却发现,才过来了三天,朝廷对于此事的处置便定了下来,并公之于众。

    齐泰、姚善等为首的十二个举子,抄家并与家人一起流放海外都司;其余举子则流放贵州、偭北、甘肃、吉林这国内四大都司,并不罪及家人。

    这一处罚之“轻”,可以说大大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竟让朝野一时对此事失声。

    待朝廷公布此事后的次日,便举行了殿试。

    最终通过殿试点拨练子宁为今科状元,丁显为榜眼,花纶为探花,黄观则名落第七。

    也是在殿试这日,黄子澄拿着拜帖来到燕王府大门前——朱棣虽说开府,但老朱并没有拨给专门的衙门,他于是就用京师燕王府为衙。

    黄子澄自负一身才学,最怕的是连燕王面都见不到,才学难以展现。

    所以今日穿上了一身最好的衣服,发髻梳得一丝不苟,鞋帽尽量一尘不染。

    向门子递上拜帖时,他风度翩翩地道:“江西分宜举子黄子澄,应《招贤令》入燕王之幕。”

    实际上他心里紧张无比,既怕门子直接赶他走,又怕燕王门子品性不行,向他讨要贿赂——若真向他讨要贿赂,摆出这般风度的他都不知给是不给。

    又或是留下一句“没想到燕王竟用如此贪婪小人为门吏,足见无识人之明,难成大事’,然后拂袖而去?

    就在黄子澄上演丰富心里戏时,却见门子礼貌的一揖,道:“烦请阁下稍待,我这就去通报。”

    说完拿着拜帖进去了。

    黄子澄松口气。

    不多时,门子出来,笑着道:“还请黄先生随我来。”

    黄子澄拱手一揖,跟着门子进去了。

    王府很大,他跟在门子后面穿过不少廊道、院门,也不知到了哪里,最后进入一处花厅。

    却见里面一位看着八九岁的微胖男童,穿着亲王世子服饰,端坐在主位。下方左首位则坐着一位黑袍僧人,正含笑看来。

    黄子澄有点懵,心想:燕王不在?还是没来?

    虽然心里疑惑,可他动作并不慢,当即向那男童行揖礼,“江西分宜举子黄子澄,见过燕王世子。”

    朱高炽好奇道,“黄先生怎知我就是世子?”

    黄子澄微笑道,“一则,在下早就听闻燕王世子年八九岁,聪慧端重;二则,此时此地能坐于此的除了燕王和世子不可能是旁人。”

    这时旁边黑袍僧人道:“看来黄先生是有备而来。”

    黄子澄对黑袍僧人的出现其实不爽,甚至暗含敌意的,但面上却没露出丝毫,趁机问道:“不知大师如何称呼?”

    “贫僧道衍,而今添为燕王幕中首席。”

    燕王的首席幕僚竟是个和尚?

    黄子澄得知道衍身份后心中一沉。

    暗想,难不成燕王轻儒而崇佛?

    第一更。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带着铁路到大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