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英格兰科举

穿越小说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老子就是要当皇帝正文卷 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英格兰科举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接了任务的约翰·泰勒当天就挑选了下属的几个组员准备一起出差。

    约翰入职海峡贸易公司也有一些时间了,在经过早期几个月的锻炼熟悉后,他很快就被放在了该有的位置上,当了一个组长。

    欧洲海峡贸易公司虽然有钱,但也不会把一个正式职工当成普通员工使,招聘一个正式职工的人力成本,比得上招募三四个临时劳工了。

    因此海峡贸易公司招募的土著正式职工,都是用来充当中低级管理人员以及部分比较重要的常规职务的。

    至于普通的文职员工,实际上都是一些临时劳工充任。

    要不然,海峡贸易公司里的土著正式职工的位置,也不会如此抢手,每一次放出少数一两个名额的时候都引来大量土著精英人才应聘了。

    第二天约翰带来个行李箱带了公司后,三个下属也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各自带上了日用品的行李箱,又提前准备好了一辆四轮马车。

    四个人上了马车后赶往码头,然后在码头上了一艘小客轮。

    这艘隶属于欧洲航运公司的客轮月华号不大,排水量不过五六百吨而已,是一艘典型的近海小客轮,主要承担的是英伦地区近海客运航行,在这片地方已经执勤服役七八年了。

    搭载的乘客多是能进出租界的外籍劳工或永久居民以及一些具备护照,签证的外籍土著,也有少数楚国人。

    值得一提的是,楚国人不太喜欢看见外籍土著乱逛,同时各土著王国为了避免人口大量流失,也普遍限制人口跨国流动……劳动力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土著王国不愿意人口流失;而楚国则是为了避免大量土著人口的流动,导致一系列的麻烦。

    双方都有了相应的需求后,通过一系列的协议后,最终在楚国的指示下,各土著国家都形成了护照加签证制度,用来限制人口流动。

    所以楚国人在跨国的交通运输上针对土著是有一定限制的,要求土著出具当地土著官府开具的护照和签证,不然是买不了船票的。

    当然,这些限制只针对常规意义上的外籍土著,而为楚国人工作的外籍劳工,也就是拿到了临时劳工证的则是没有这些限制。

    至于约翰这样的永久居民在法律上,都已经算是生活居住在行政领地里的楚国人了,自然不受相应的管辖土著的法律限制。

    因此……很多土著们为了规避诸多麻烦,都会想方设法,甚至花费不菲的资金来获得一张劳工证。

    而楚国人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都直接放开了投资或捐款获得劳工证的通道……借此生财!

    因为楚国人也好,那些土著国家也好,限制人口流动是为了防止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而劳动力基本上可以特指为中低层人。

    而这些中低层人可无法通过投资或捐款的渠道来获得劳工证。…。。

    这些限制性的措施也就导致了,在欧洲地区里的跨国轮船或火车上的旅客,其实是没几个普通的中低层土著的。

    要么是土著里的上层,要么是拿着劳工证的外籍劳工,要么就是永久居民,最后则是楚国人本身。

    你要说这样会不会导致客流不足……嗯,地区会如此,但是不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火车还是轮船,他们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客运,而是货运,这一点在海外地区更是如此……客流量本身就不大。

    也就只有在东亚本土这些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里客流量才会非常大,甚至形成一年一度的春运现象。

    但是在其他地方,铁路的主要作用是运输货物,客运那只是顺带的。

    而这也是大楚帝国在庞大的海外,甚至土著地区里依旧大规模建设铁路网的缘故……可不是为

    了服务那些土著,让他们出行的更方便……而是为了方便运输物资,让土著地区出产的矿产,农畜产品以及其他产品可以以更加廉价的运输成本运输到东亚本土地区。

    而海运方面则是更加明显了。

    大楚帝国里现存的数几千万吨商船里,绝大部分都是用于货运的船只,用于客运的轮船其实占据非常小。

    正是这几千万吨的商船吨位,维持着大楚帝国的全球经济体系。

    如此庞大的商船吨位里,客运业务所占据的运力其实是极小的。

    这一点对于在欧洲地区运营的欧洲航运公司而言也如此,欧洲航运公司所辖的两百多艘的商船队里,客运船只只有四十多艘,而且普遍吨位偏小,都是数百吨之间的近海小客轮,并且大部分都属于客货两用的商船,纯客运船只其实很少的,一共才那么七八艘而已。

    剩下的一百多艘船只都是大吨位货轮,其中有几艘还是五六千吨的大船呢。

    欧洲航运公司在欧洲地区展开业务已经有十多年了,乃至最早的一批航运公司,麾下有大量熟悉当地水文情况的船长们,船只跑起来哪怕是在近海也相当顺畅。

    船只一路航行,很快就抵达了假日港。

    此地位于埃塞克斯的西边,乃是当地一条河流的入海口,河流虽然不大,但是也能够让船只深入其中。

    所以楚国人来到这里后,也就顺手占据了一片地方充当租界,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港口贸易城市,主要是作为贸易中转港口使用。

    不过就和楚国人在欧洲地区建立的很多租界一样,一开始虽然没什么,楚国人一般也不会太重视,但依旧会随着时间的过去就会吸引大量的土著靠拢,进而形成规模比较大的城市。

    就和伦敦租界以及边上的东伦敦一样……

    一开始,所谓的伦敦租界只是一片荒芜,东伦敦更是不存在,楚国人只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泰晤士河入海口在这里建设了租界,构筑了个小炮台,建设了个小港口并驻扎了些许兵力。…。。

    后续随着对伦敦地区的贸易增长,这里汇集的楚国人也逐渐增加,如今已经有数千名楚国人。

    而楚国人的到来,也需要大量的土著提供各种服务,如此也就有了永久居民以及外籍劳工。

    当代的伦敦租界里,常住人口大概能有个七八千人,但是楚国人只有一千多,还有三四千是永久居民,剩下的都是一些拿居住证的劳工。

    至于临时进出的短期劳工,则是不算在内,这些人一般是生活居住在东伦敦,只在有工作需要的时候临时进出租界而已。

    而东伦敦,这地方更是纯粹依托着伦敦租界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土著城市,但是依托伦敦租界,东伦敦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了英格兰王国治下规模最大,经济最好的大城市了,常住人口达到了十多万人呢。

    至于以前的伦敦老城区已经没落了。

    而在假日港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在这里的楚国人其实很少的,军人都算上也就那么两三百个常住人口而已……除了军人外,就是少量官员再加上一些楚国企业在这里的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了。

    毕竟假日港,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贸易中转港口,并且面向的市场也不大,就周边百来公里方圆而已。

    倒是土著永久居民以及长期劳工有个两三千人。

    而围绕着假日港,也出现了一座土著的新城市,这座城市被英格兰王国官方命名为新诺维奇,人口有个好几万呢,如此这地方也算是英格兰王国东南部地区里的重要大城市了。

    新诺维奇,也就是约翰他们此行的目标,这里乃是他们公司辐射整个英格兰东南部地区市场的枢纽,大量煤

    油就是在这里靠岸,然后被运往东南部的各个土著城市里进行销售的。

    因此,海峡贸易公司也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常年有着一个永久居民的中层管理人员在这里充当办事处的管理人员以及多名长期劳工员工。

    对约翰一行人的到来,假日港办事处的员工们自然是非常重视,当天晚上就给约翰一行人设宴接风洗尘。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的晚宴上,虽然参加的人里清一色的都是土著,一个楚国人都没有,但是他们交谈的语言却是汉语……

    而更有意思的是,举办晚宴的地方是当地的一家饭店,当时饭店里也有其他不少的土著吃饭喝酒,席间这些土著们大多也是说着一口流利或拗口的汉语。

    没有一个人说当地的土著语言!

    哪怕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土著,而且十个有八个都是英格兰人,彼此间不存在什么语言不通的问题需要用汉语来交流。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他们都会英语,但是没人说英语……不仅仅是来吃饭的客人们,就算是是端茶上菜的使者们都是说汉语。

    因为这里是假日租界,楚国人的地盘!…。。

    而在场的这些人,不是永久居民就是外籍劳工,他们或多或少都能说汉语的……说不了的其实也很难进入租界工作。

    而最重要的是……当代楚国人使用的汉语,才是唯一的文明世界的语言!

    大楚帝国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从语言上就能够看的出来。

    其实楚国人从来都没有强迫过,甚至都没有要求过这些土著们说汉语……更没有要求过这些土著接受楚国的文化习俗。

    楚国人对文化传播这种事没啥兴趣……

    反倒是那些土著们为了和楚国人能顺畅交流,为了和楚国人做生意,为了给楚国人工作,为了给楚国人卖命而主动去学习汉语。

    除了这方面外,各土著王国的官方也在大力推动汉语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和楚国人交流,另外一方面也是各土著王国都在不约而同的学习楚国。

    大楚帝国如此的强大,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众多土著国家的学习对象。

    而要学习一个国家,光学表面的军事乃至政治制度这些都是不够的,很容易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所以很多土著国家都是从最底层开始学习,学习楚国人的文字语言,学习楚国人的传统文化,学习楚国人的四书五经,乃至学习楚国人推崇的科学等等。

    总之什么都学!

    当你无法分辨好坏,无法确认什么有效的时候,你能够做的就是不管好坏全都一股脑先学了,然后再去慢慢的筛选,挑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这个和搞模仿山寨差不多……当你搞不清楚这个设计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么设计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不顾,直接原样抄下来,然后再去慢慢琢磨。

    不然很容易出现问题的。

    向楚国学习,这是很多土著国家的统治阶层的共同选择……只不过学习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英格兰王国受到楚国的影响非常深,英格兰王国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推行官办的汉语教育,向学生们传授四书五经,然后又学习楚国开办科举,成为了欧洲地区里第一个采用科举制度的国家。

    从这一点而言,其实是属于非常值得赞扬的。

    因为这意味着英格兰王国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贵族封建制度,开始朝着中央集权选官制度迈进,并且选官的制度还非常的先进!

    先进到什么程度?

    先进到一个中低层的英格兰人学有所成后,也能够通过科举成为王国的一名官员!

    要知道他们可

    是原样不动的照搬了楚国的科举制度,而楚国的科举制度和传统华夏的科举制度可不一样。

    严格来说,当代大楚帝国的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选官制度,以公平公正的保障社会的上升通道为基本原则,和传统的科举制度区别非常大。

    这一套制度,是罗志学花费数十年时间,逐步从传统科举制度里改进而来的,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通过不同的分科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

    只要你能力足够,笔试分数足够高排名前列的话,谁都挡不住你当官……

    为了排除人为干扰,大楚帝国先是把院试改为乡试预考,取缔了州府级别通过院试直接录取官员的权力,考中院试的考生只是获得参加乡试的考试资格而已。

    此外大专学历的话,就可以直接报考乡试了,不需要参加院试。

    当代的楚国院试,是专门面向高中,中专学历的学生,获得乡试资格的一种资格考试。

    然后把考试题目细化,客观化,如此考试分数更加准确,尽可能的避免主观题目,最后就是只论笔试成绩。

    乡试里笔试成绩排名在招录名次以内,那么就考中了,考中就已经具备了官员身份。

    考中后,新中举的官员们填报工作意向,吏务机构结合全省各地的官员岗位需求,异地为官原则,新中举官员工作意向,报考科目,名次等进行综合分配。

    而热门的重要机构是对考试的名次有着明确要求的,比如巡抚衙门直属的几个办公机构,乡试名次要在前十以内才能进去。

    此外对于名列靠前的新官员的任用以及培养都有明确的要求,可不是说能随便安排的。

    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给没背景的普通人一个为官的机会,给有能力没背景的新官员,一个发挥能力平台的机会。

    大楚帝国的诸多制度里,其他的可以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科举制度绝对是属于最完善,也是最受人的一项制度。

    每年科举考试,那都是当地驻军直接押送监管试卷,封锁考场等。

    在大楚帝国里,科举作弊的严重程度,可比杀人严重多了……如果是有官员涉事其中,那基本都是抄家灭族的下场!

    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最基本的公平,保障上升渠道的通畅……哪个这个渠道非常小,竞争超级大。

    但是,总比欧洲的贵族制度下,上升渠道被彻底锁死强得多。

    而英格兰王国,就是欧洲地区里第一个采取科举制度的国家,为了搞这个科举制度,英格兰王国在过去十多年里也发生了不少的动荡甚至叛乱,不过都被王室给强势镇压了下来。

    之前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叛乱,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当地的贵族们反对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这东西,夺取的可是贵族的权力。

    但是这东西,虽然贵族们不喜欢,但是各王室却是非常喜欢,因为科举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中央集权。

    搞了科举国家能不能强大不好说,但是王室权力肯定会大幅度的增加却是肯定的。

    这也是各土著王国都很热衷于模仿楚国搞科举或类似选官制度的缘故,不过能搞成的却是不多。

    毕竟不是每个土著王国都能和英格兰王国一样,能利用各种力量,甚至借用楚国人的力量强势镇压反对贵族,强力推行科举制度的。

    而这一系列的改革,也让英格兰人的汉化程度在逐年上涨……嗯,英格兰的科举制度里,有一部分就是考汉语。

    英格兰人为了当官也得学习汉语,不然连科举都无法参加。

    等到了现在,英格兰地区里的中上层精英

    们其实相当多都能熟练掌握汉语。

    而为楚国人工作的这些永久居民以及长期劳工,就是这些精英的一部分!

    如此,也就出现了一大群英格兰人说汉语的场景!

    39314102。。

    ...穿越小说 www.kk169.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老子就是要当皇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老子就是要当皇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老子就是要当皇帝》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